从黄河冲积河道输沙规律看动床试验问题
从黄河冲积河道输沙规律看动床试验问题
齐
( 文摘 ) 从黄河冲积河道实测资料的分析, 河槽水力几何形态, 动床阻力特性与河槽输沙特性之间的关系密切。在床面处在高输沙动平整状态时,河道处于多来多排的输沙状态,河床的冲淤取决于底沙的输移强度的变化,而与输沙的强度大小并无直接关系,d50=0.05~0.1mm的粗沙在洪水期也能顺利输送。从黄河冲积河道输沙规律可知,泥沙的输移特性与床面形态密切相关,要想使动床摸型中输沙状况与原型相似,必须保持模型试验中床面形态与原型相似。
( 关键词 )
1.
河槽水力几何形态一般常用下列公式描述( 2 ):
与对水流特性及动床阻力的影响
。
表1
|
流量级 |
站名 |
K1 |
K2 |
K3 |
β1 |
β2 |
β3 |
|
<1500m3/s |
艾山 泺口 利津 |
110 48.2 87.2 |
0.303 0.96 0.500 |
0.030 0.0216 0.0230 |
0.178 0.242 0.237 |
0.258 0.145 0.192 |
0.564 0.613 0.571 |
|
>1500m3/s |
艾山 泺口 利津 |
300 215 208 |
0.018 0.0124 0.0208 |
0.186 0.376 0.220 |
0.032 0.032 0.014 |
0.645 0.742 0.613 |
0.323 0.226 0.283 |
从表1中β1值较大说明河槽宽浅,
随着流量的增加,
水面宽增加较快,
而在流量大于1500
m3/s时,
β1值较小,
表明河宽随流量变化很小
β2值的大小代表水深随流量的变化率,
在流量小于1500m3/s时,
β2仅0.145~0.258,
流量大于1500m3/s时,
2.
从艾山、
泺口、
利津三站实测的组成可知,
D50在0.05~0.1mm间变化,
D >0.15mm的粗沙一般小于10%,
最大粒径为0.5mm。
黄河床沙组成较细,
粒度比较均匀。
从图2给出的实测悬沙组成可知,
起动和扬动流速曲线交点粒径为0.080mm,
相当于悬沙组成中D95,
说明只有在泥沙的起动流速远大于扬动流速时,
才能以悬移的形式输送,
即泥沙颗粒一旦起动,
就可能顺利输移。
在床沙组成的级配曲线中,
大于交点粒径的含量一般占30%~70%,
其扬动流速远大于起动流速,
因此造成床沙虽然容易启动,
而难于以悬移的形式输送,
绝大部分仍以底沙的形式输送,
黄河床沙所固有的水力特性将会影响河床的动床阻力特性与输水输沙特性。
3.
指数β1、β
2、
β3 的不同组合,
构成冲积河流动床阻力特性。
表1给出的β值在流量小于或大于1500
m3/s时的不同组合,
说明了山东河道的阻力特性的不同变化。
从表2可看出平均情况的动床阻力随流量的变化规律:
流量小于1500
m3/s时,
随着流量的增加,
河床阻力迅速减小,
流量在1500~2000m3/s时,
河床阻力n值呈现最小状态,
但随着流量的增加,
|
流量( m3/s ) |
500 |
1000 |
1500 |
2000 |
3000 |
4000 |
5000 |
6000 |
|
|
艾山 |
h ( m ) V(m/s) n |
1.5 1.0 0.013 |
1.8 1.5 0.01 |
2.0 1.8 0.009 |
2.5 2.0 0.009 |
3.2 2.5 0.009 |
4.0 2.8 0.009 |
4.5 3.0 0.009 |
5.0 3.2 0.009 |
|
泺口 |
h ( m ) V(m/s) n |
2.5 1.0 0.0185 |
2.5 1.5 0.0123 |
2.6 1.9 0.010 |
3.4 2.1 0.011 |
4.6 2.35 0.012 |
6.0 2.5 0.0132 |
7.0 2.7 0.0136 |
8.0 2.8 0.0143 |
|
利津 |
h ( m ) V(m/s) n |
1.5 0.9 0.014 |
1.8 1.5 0.01 |
2.0 1.8 0.009 |
2.3 2.0 0.009 |
2.8 2.2 0.009 |
3.4 2.4 0.009 |
3.8 2.5 0.010 |
4.4 2.6 0.010 |
β3>>β1+β2时,
图3
从图4给出的利津站水深与流速间的关系表明,
在水深1~2m范围内,
流速点群的变幅很大,
最小者仅0.2m/s,
最大者可达2m/s,
在水深1.5~2m时(流量500~1500
m3/s),流速变幅在0.7~2
m/s间变化,
而在水深大于2m以后,
点群的变幅大幅度减小.
根据文献( 3
)对床面形态的研究,
造成水深相同,
流速多值的主要原因是床面存在不同的形态,不同河床形态产生的条件与水深,
流速,
床沙组成有关。
黄河的床沙组成与文献(3)中床沙为0.1~0.14mm组次情况相近,
把该组资料中水深与流速值点绘在图4中,
并用不同符号标明沙纹,
高输沙动平整床面和逆行沙垄的测点分布情况,
根据文献( 4
)给出的床面形态判式Uc/(gD)1/2
> 55条件计算,
当D为0.1mm时,
流速大于1.72m/s床面将进入高输沙动平整状态.
从表2给出的不同流量级时的平均流速可知,
流量为1500m3/s时,
床面处于高输沙动平整状态。山东河道床沙组成,d50=0.07~0.1mm,
属细粉沙河床,
床面形态的变化是影响河床阻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分析图4给出的流量与n值的关系可知,
流量小于400m3/s时,
图4
由于床面阻力形态不稳定, 当有沙纹存在时, 形态阻力较大, 引起临近上游河槽蓄水, 下泄流量逐渐减小, 流量达最小时, 河床形态阻力达最大。 但蓄水量达到一定程度, 开始泄水, 流速增加, 沙纹逐渐消失, 阻力随之降至最低, 流量达最大, 随后流量逐渐减小,沙纹逐渐形成并发展, 形态阻力又逐渐增大, 又引起临近上游河段蓄水……, 周而复始, 形成黄河窄深河道特有的假潮现象( 5 ), 在沙纹形成, 发育, 消亡的过程中, 造成动床阻力较大变化。 当流量大于1000m3/s以后, 主流区床面进入动平整状态, 假潮消失, 形态阻力逐渐趋零, 河床阻力较低, 随着流量的进一步增长, 进入动平整状态的床面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扩大, 甚至沿整个河宽都处于阻力最小的动平整状态, 此时流量约在2000m3/s左右, 河床阻力达到最小。
图5
4.
从图1给出的流量与流速间的关系可知,在流量大于1500
m3/s后,
断面的平
3给出黄河艾山、洛口、利津三站5场洪水涨水期冲深值、落水期回淤值与净冲深值可知,前两者均远大于后者。在汛期200至300亿m3洪水的作用下艾山以下300km长的河段,一般只冲深0.2至0.5米,远小于涨水期河床冲深1至2.7m幅度。只有利律站1976年净冲深值等于落水期的回淤值,这是由于1976年河口改道清水沟流路大幅缩短流程(37km)有关。从利津站净冲
深1m、洛口站净冲深0.6m、艾山净冲深0.4m,也可看出与河口改道引起溯源冲刷有直接关系。
表3
|
|
年份 |
涨水冲值 (m) |
最大流量 (m3/s) |
汛期水量 (亿m3) |
落水期回淤(m) |
净冲深值(m) |
|
艾山 |
1975 1976 1982 1983 1985 |
1.4 2.7 2.4 1.5 1.6 |
7020 9180 7300 5920 7000 |
319.7 331.5 225.3 342.8 250.0 |
1.2 2.3 1.6 0.9 1.1 |
0.2 0.4 0.8 0.6 0.5 |
|
洛口 |
1975 1976 1982 1983 1985 |
1.6 2.0 1.0 1.0 2.0 |
6160 7800 5960 5680 6400 |
|
1.2 1.4 0.8 0.5 1.7 |
0.4 0.6 0.2 0.5 0.3 |
|
利津 |
1975 1976 1982 1983 1985 |
0.9 2.0 0.9 0.8 0.8 |
6470 8020 5670 5740 6300 |
304.3 322.3 207.6 316.8 222.0 |
0.7 1.0 0.5 0.4 0.4 |
0.2 1.0 0.4 0.4 0.4 |
图7给出利津站1983年洪水过程中,在流量大于1500后,随着流量的增大,平均河底高程逐渐降低,峰后同流量的河底高程均低于峰前,河床在洪水过程中涨冲落淤非常明显。
图7
河床在汛期冲深表明, 较粗的泥沙颗粒( d50=0.05~0.1mm )在洪水期也能顺利输送。 表4的5次床沙变化资料中河床冲深1.2~2m, 有两次无变化, 两次变细, 一次变粗, 变粗发生在1976年, 可能与河口改道河床发生单向冲刷有关。
|
站名 |
时 |
平均河床 高程(m) |
冲深 (m) |
床沙组成 d50 (mm) |
床组变 化情况 |
|
艾山 |
1975.9.15~ 1975.10.10 |
36.60 34.89 |
1.71 |
0.083 0.083 |
无变化 |
|
艾山 |
1976.8.10~ 1976.9.21 |
36.15 34.91 |
1.21 |
0.077 0.0785 |
无变化 |
|
艾山 |
1985.9.1~ 1985.9.21 |
36.32 34.94 |
1.38 |
0.078 0.064 |
变细 |
|
泺口 |
1985.9.11~ 1985.919 |
25.64 23.60 |
2.04 |
0.104 0.062 |
变细 |
|
利津 |
1976.8.8~ 1976.9.10 |
10.37 8.38 |
1.99 |
0.082 0.096 |
变粗 |
表4
文献(2)《河槽水力几何形态及其在地学上的意义》一书中给出的大量美国冲积河流实测水文资料表明,与黄河下游河道河床发生冲刷的基本物理图形相类似,河床发生明显冲刷的条件均发生在流量与流速、水深关系发生转折处。图8为文献(2)中的图23给出的柯罗拉多河大峡谷的河槽水力几何形态及河底高程变化情况表明,河床开始发生冲刷时的水深3.6m,相应流速1.95m/s,水面宽为100m,流量为709m3/s。
图8
5.
河床的冲淤主要取决于底沙运动情况。一般认为,
当来沙量大于底沙的输送能力时,
河床发生淤积, 否则发生冲刷。但是由于黄河河道输沙特性具有多来多排的特点,因此河床的冲淤取决于底沙的输移强度的变化。
综上所知,
底沙的运动强度与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或功率有关.
在涨水过程中,
随着流量的增加,
作用在床面的剪力增大.
而落水过程中,
随着流量的减小,
作用在床面上的减小。图9给出利津站洪水过程中,流量与作用在河床上剪力和功率之间的关系,
图中的点群分布比较集中,
分辨不出涨水于落水之间的差别.
随着流量的增加,
τ值增大,
在流量变幅1500~5500m3/s时,
由图中给出的点群关系可知, 在涨水期与落水期流量相同的情况下, 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相等, 但为什么在涨水期产生冲刷, 而在落水期淤积呢?
据对实测资料统计,
在流量3000m3/s时,
洪峰由艾山传到利津站约需32小时,
平均传播速度为2.53m/s,
而底沙的运动速度与底部流速大小有关,
其输移的速度一般都小于底部流速,
涨水过程中,随着流量的增加,
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不断增大,
水流输送底沙的能力不断最强,
而上游输入底沙量总是小于水流的输沙能力(
因底沙滞后洪水运动
), 造成河床不断冲刷,平均河底高程不断降低.
当流量达到最大时,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也达最大,
底沙的运动强度达到最强烈,
河床高程为最低。
而后随着流量的减小,
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不断减小,
底沙的运动强度逐渐减弱。
由于底沙运动速度滞后于洪水传播速度,
原来运动着的粗细泥沙全在河床上落淤,
引起河床在落水期不断淤高,
且无粗化现象。
6.洪水的非恒定性决定了河床的“涨冲落淤”过程
(1)基本物理图形
床面处在高输沙动平整状态时,河床的冲淤取决于底沙的输移强度的变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底沙的运动强度取决于作用在床面上的剪力τ=γhj或功率Φ=γhjv。当作用在床面上剪力或功率逐渐增加,底沙的输移强度逐渐增强时河床产生冲刷,否则河床发生淤积。即:Φ1<Φ2
Φ1
图10
(2)洪水过程中的流量、水深、流速、附加比降的变化 ( J=J0 +ΔJ,ΔJ=ΔZ/Δt/Vm ),
非恒定流洪水演进的理论计算结果表明[8],在定床情况下,在洪水上涨时,附加比降为正值,洪水降落时,附加比降为负值,因此最大流速出现在最大洪峰之前,最大水深出现在最大洪峰之后,水位流量关系呈逆时针绳套。在洪水过程中河床可迅速冲刷时,水位流量关系可呈现顺时针绳套。洪水过程中的流量、流速、水深和附加比降的变化过程概化如图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