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克服困难终于种植出1.9米高的巨型稻

袁隆平克服困难,独辟蹊径,终于种植出1.9米高的巨型稻
历史小店
提起超级水稻,估计众多读者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一个人——袁隆平。袁隆平院士在全国推广了“杂交水稻”与“海水稻”,让现代人都不再为粮食短缺而发愁。可是如今高龄的袁隆平依然没有退休,他还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研究着一项最新的农业科技。他究竟在研究什么呢?这项农业科技又会面临哪些困难?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一代而言,水稻似乎离他们很远,当有人问到水稻的高矮时,估计很多读者都会脱口而出:“水稻当然是矮的”,没错,现代水稻的高度确实低矮无比,只有1米多一点,但是您知道吗?其实60年前的水稻,却都是“巨人”,可以达到了一位成年男子的身体高度。
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可是在60年前,人们依然被饥饿所困扰。在以大米为主食的传统下,水稻的产量决定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限制于农业科学技术的不发达,60年前的水稻品种都是高杆水稻,不仅容易倒伏,产量也低的可怜,只能达到亩产400斤左右,如果遇到大风天气,高杆水稻会大面积倒伏,极易导致减产。
直至在农业科技专家的努力下,才培育出了现代矮株水稻,使产量增至原来的1倍以上。
如此来看,矮杆水稻品种的特性完胜高杆水稻,而高杆水稻似乎也应该被弃之不用。可是谁也想不到,在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镇的袁隆平超级稻高产攻关科研基地,却种植着一大片“特殊”的水稻。
它们究竟如何“特殊”呢?因为在科研基地试种的水稻的高度,几乎都达到了1.9米以上,比60年前的高杆水稻品种还要高出10公分。如果您要问这些“巨型水稻”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小编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您,他便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您肯定会好奇,既然高杆水稻已经被淘汰不用,袁隆平院士为何“老调重弹”,非要种植高杆水稻呢?其实在袁隆平培植高杆水稻的背后还大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