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反应停事件,反思制药企业质量管理
(2011-03-10 03:51:15)
标签:
杂谈 |
回顾反应停事件,反思制药企业质量管理 |
“反应停”事件,对制药行业来说,可算是一个耻辱。今天,在阅读一本书时,再次看到这个事件,不禁感触颇多。
1961年12月16日,英国的著名医学杂志,The Lancet,发表了一封澳大利亚妇产科医生William McBride的来信,信中报告每五位服用Thalidomide的孕妇就会有一位产下四肢不健全的婴儿。与此同时一名德国儿科医生Widukind
Lenz也因为多起婴儿四肢不健全的报告而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最终他的结论也是四肢不健全的婴儿与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Thalidomide有关。进一步的调查肯定了两位医生的结论。事实上,从1957年到1962年Thalidomide正式上市和作为研究药物使用的国家已有46个之多,有一万多位婴儿因母亲服用Thalidomide而造成残疾。
由于Thalidomide事件的影响之大和受害者之多之广,该事件被认为20世纪最严重的药物惨案。但却有一个例外,就是美国,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只有美国因为没有批准Thalidomide上市而未造成严重后果。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在FDA任职的Frances
Oldham Kelsey女士。1960年9月,当美国的梅里尔公司获得Thalidomide的经销权,向FDA申请上市许可时,Frances Oldham Kelsey女士仅在FDA工作了1个月,Thalidomide是她在FDA处理的第一个申请。Kelsey注
意到,“反应停”对人有非常好的催眠作用,但是在动物试验中,催眠效果却不明显,这是否意味着人和动物对这种药物有不同的药理反应呢?有关该药的安全性评
估几乎都来自动物试验,是不是靠不住呢?同时,有医学报告说该药有引发神经炎的副作用,有些服用该药的患者会感到手指刺痛。她因此怀疑该药会对孕妇有副作
用,影响胎儿发育。梅里尔公司答复说,他们已研究了该药对怀孕大鼠和孕妇的影响,未发现有问题。但是凯尔西坚持要有更多的研究数据,这引起了梅里尔公司的
不满,对她横加指责和施加压力。(后来得知,梅里尔公司在申请前的确研究过“反应停”对怀孕大鼠和孕妇的影响,但大鼠和人不一样,体内缺少一种把“反应停”转化成有害异构体的酶,不会引起畸胎。“反应停”的副作用发生于怀孕初期(怀孕前三个月),即婴儿四肢形成的时期,而梅里尔公司所试验的孕妇都是怀孕后期的,实验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在制药公司没能提供足够的有说服力的安全性资料之前,Kelsey女士一直没有推荐批准该药的上市。1961年底当McBride和Lenz的报告发表之后,Thalidomide在世界各国被强制撤回,梅里尔公司也撤回了在FDA的申请。一场灾难因为Frances
Oldham Kelsey女士的努力而避免了。
William McBride成了澳大利亚的英雄,顶住制药公司压力的Frances Oldham Kelsey女士则成了美国的英雄。为表彰她以一人力避免成千上万的畸形婴儿在美国诞生,1962年8月7日,肯尼迪总统为她颁发了联邦公务员特别贡献奖。FDA也声望大振。2000年10月7日,Kelsey女士的名字还被列入了美国国家妇女名人堂。
回顾整个事件过程,不能不记住几个名字:William McBride、Widukind
Lenz、Frances Oldham Kelsey。在我们心目中,他们都是英雄:McBride和Lenz能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不隐瞒,敢于指出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敬重他们,当然,我最敬佩的还是Frances
Oldham Kelsey女士,如果说前两人是事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Kelsey女士则是预防问题,顶住巨大压力避免了灾难的发生,这更需要超人的胆识,巨大的勇气。而从效果上看,McBride和Lenz发现问题,阻止了事件的扩大化,避免了更多婴儿受害,但对已发生的损害却无法挽回,Kelsey则防范了问题,避免了可能的损害,所以她的贡献也更大。千百万美国婴儿应该感激她,避免了更多的残疾,医药行业应该感激她,挽救了人们对医药科学的信心,进入美国国家妇女名人堂对于她来说,也就当之无愧。
从这个事件,我联想到我们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作,发现问题检查出问题就如同产品检测,能够指出问题需要技术需要负责的态度,这非常宝贵。但现在GMP要
求已远远不止于此,更多的是要在药品研发和制造过程中预防问题,消除隐患,事后指出问题只能防止问题扩大化,却改变不了已成的事实,采取全面的质量管理措
施预防问题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更大的胆识,面对更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同事、上级或者老板,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不配合,不支持,但负责
任的质量管理人员必须顶住压力,必须清醒地意识药品质量问题将意味着什么。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核心的思想就在于预防问题,能见微知著、防范于事故未发之前,才算是最高明的。但几千年过去了,和扁鹊时代一样,对于能够慧眼卓识的先知类型的人,我们往往也会讳疾忌医,认为他们纯粹是在“唱反调、唯恐天下不乱、心怀叵测”。即使最后危机出现,我们期待的还是象扁鹊那样能够起死回生妙手回春力挽狂澜的人,而扁鹊的两位哥哥,却总是被人抛到脑后。须知,有些事情是可以挽救的,但有些事情是无法补救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那只是对羊圈主人说的,丢一只两只羊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对于羊呢?
再读“反应停”事件,联想到不少故事,也获得一些启发,记于此以期与同仁交流共勉。
希望我们制药行业全体同仁都能向Kelsey女士学习,认真负责,坚持真理,也但愿重大药害事件不再发生!
后记:
就在“反应停”声名狼藉之际,一名以色列医生偶然发现“反应停”对麻风结节性红斑有很好的疗效。经过34年的慎重研究之后,1998年,FDA批准“反应停”作为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的药物在美国上市,美国成为第一个将“反应停”重新上市的国家。“反应停”还被发现有可能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现在“反应停”已卷土重来,90%被用于治疗癌症病人,在美国的销售额每年约两亿美元。活性更强且没有致畸性的“反应停”衍生物也已被批准上市。
淮南的橘,淮北的枳,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使用,如此的不同!药品如此,其他呢,又何尝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