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我的生存与发展(23)
(2018-08-23 08:09:07)分类: 《黄金十年》 |
生存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生存不一定能发展,但是发展里面却包含着最基本的生存。
我之所以来到北京,就是为了寻求更好地发展。如果我只是满足于生存,待在家里面种地一样可以吃饱穿暖,那样根本就没有必要到外面闯荡了。
现在随便找到一份活儿干,就可以在北京生存下去。可问题是,这样生存容易,想要发展却比登天还难。
相反,我一心一意寻求发展,我的主旨是发展,生存这种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包含其中,并且处于从属性地位。
一部分人嘲讽说,一个自称研究战略的人却连自己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这难道不是对战略的轻侮和对这个人的最大讽刺吗?
我的回答是,所谓战略,也不过是尽人事而已。
说这话的人头脑中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误以为战略是万能的。战略所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能够尽人事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战略的要旨所在。
反过来说,只要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战略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据此,我并不认为向别人寻求资助是不可取的。
相反,只要能够在实际上有助于我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这种做法就是值得的,此种策略也必将被证明是正确的。
况且,我并非不能依靠自己生存,我现在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但是,我现在只是想要集中精力发展,因而采取压缩生存需求的发展策略。
你当然可以理解为吃软饭、乞讨、不能自力更生之类的情形,但是我真正关心的是在实际上我究竟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我要的是实际上的发展,现在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在实际上发展下去。
另一部分人质疑说,既然你只是为了写作,那么你呆在家里面难道不是可以省去一大笔开支吗?为什么一定要在北京写作呢?
对此,我的回答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假如一切都从省钱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干脆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现实的问题是,我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是龙潜海底,一旦回到贫困的农村老家就只能炕死在黄土地上。
在大都市中写作与在贫困的农村老家写作,表面上看来没有什么差别,实际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大都市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同时,也包含着农村所没有的更多的机遇。虽然说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当事人究竟能否抓住机遇,但是,假如你待在一个根本就不存在机遇的地方,无论你的能力如何,都始终无法发展。
还有一部分人反讥称,你既然在大都市里面难以发展,那为什么不考虑返回你的农村老家或者你所在的那个县城?这样至少你的生活水准会得到提高。
对此,我想说,真的是人各有志。
我们常常听到,某一部分城市中的人向往农村田园般诗情画意的生活,而在同时,我们也很熟悉许多农村中人不断涌进城市的现象。
因为我自幼生长在贫困的农村,我在此先站在农民的角度来评论这些现象。
我的切身体验是,农村的生活真的不像某些城市人所臆想的那样诗情画意。农民的生活总体上还是比较苦的。
由某一部分不了解农村或没有切身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人所臆想出来的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即便真的存在,也只能说是偶尔的苦中作乐罢了。
臆想的诗情画意般的农村生活,是建立在农民在大多数时候所处的艰苦劳作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脱离实际的。
现在,我反向站在城市人的角度来考虑实际问题,农村人涌进城市,其道理与一部分城市人向往农村田园生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前者认为可以在城市中寻求到更多的挣钱机会,而后者则认为农村的生活环境条件要更好一些,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了能够过上质量更高的生活。
一个人选择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生活,其关键之处在于他自身是否从中寻求到了价值追求。
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而不应该厚此薄彼。
农村人期待从城市中寻求到物质生活的改善,城市中人向往从农村生活中寻求到精神享受。
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而言是同等重要的,二者之间尽管存在着先后次序,但是却并不存在谁高级谁低级这样褒贬明显的差别。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双残、常常为生活所累。我的父母从小就期待着我能够进入城市中寻求更好的生活。
我并不觉得他们思想简单或者认识有偏差,相反,我觉得这是他们最为质朴和最为真诚的想法。
现在我所生长的那个农村、那个家庭, 已经没有了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想我应该依据现实的状态来寻求更好地发展,而不是缅怀过去、刻意去回归到我生长的地方。
就让实践来检验我的发展策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