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金十年:我的前半生(9)

(2018-08-08 10:08:41)
分类: 《黄金十年》

家传

曹恩硕,为曹辛二十一世孙,辛者,故高贵乡公曹髦四十六世孙,由是推测,髦为魏文帝曹丕之孙,魏武帝曹操之曾孙,是故恩硕为曹操六十九世孙、辛孙曹良第十九世孙。宋元之际,曹姓后裔自北方迁于新、唐、邓、宛,良迁于义阳即今南阳,良之第四支后裔迁于新野弹子湖畔是为曹营。

辛之后裔有据可考者有十五世孙曰镇南,镇南叹自始祖之后诸子孙名讳或有重叠难辩者,因于同治庚午年即一八七零年冬立言曰后世皆按“谨乃言慎其行永立品式、学孔孟颂诗书丕振家声”排名。然年久时移、流散难聚,是故多不按此排名。孔孟诗书,亦源自于先祖操之字孟德也,丕为操嫡子魏文帝曹丕之名讳。

“虽书奉祀花名、失于细核,未免异姓假冒之憾然,揆诸敬其所尊,爱其所亲,注训先王之祖考,子孙臣庶是以犹行宾北子变与裸献之班,窃附奔走之列,昉逮贱之微意也云尔。”先王者,自髦往溯是为武王操者,生就魏王之位、死奉武帝之尊。

恩硕祖父曰学明,学明生于一九一四年,排行第五,适逢战乱,不治产业而家道亦日趋衰落。学明之独子生于一九五七年正月,因取其名曰元生,后元生自改名为元胜。元胜即恩硕之父也,其生来体弱、左脚遂残,至于成年步履蹒跚、难为人形,是故乡邻多讥以为学明将绝后也。后竟不自意得取郑氏之女为妻曰明焕,明焕自小患病、半身不遂,然颇明事理、内有乾坤也。

初,乡邻又讥以媾和双拐无以成家,居三年而生长女曰恩华,又三年即生长子是为恩硕。恩硕年幼,同宗或讥笑曰此家老弱病残终不能为继,并谓学明曰但凭子侄辈贻养残年。学明年近花甲难以自持,而明焕亦难以自立,是故元胜独力养活六口之家,久经磨砺遂成勤奋习性,自此遂改家风而终为乡邻敬重。

及至恩硕,奋三世之余烈,凭战略而立当世,并三派而集大成,蓄实力而窥八方,通权变而纵横天下,名显四海。恩硕欲以此图谋强大,因循秦孝公求贤事例,发文求资助。

 

白话文

我叫曹恩硕,是曹辛的二十一世孙,曹辛是高贵乡公曹髦的四十六世孙。以此类推,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魏武帝曹操的曾孙,所以我是曹操的第六十九世孙,也是曹辛之孙曹良的第十九世孙。宋朝和元朝更替之际,曹氏一族从北边向南迁移到了新县、唐河、邓州、宛城这四个地方,曹良迁移到了南阳的义阳,曹良的第四支后裔迁移到了新野的弹子湖边,就是现在的曹营。

曹良的后代中,有名可查的人有第十五世孙曹镇南。曹镇南感叹曹氏子孙后代的名字,自从始祖开始就不断重复混乱,难以厘清。于是,在清朝同治庚午年,也就是一八七零年冬季,曹镇南立了一条家规:为了谨言慎行,树立良好的品行,从今往后,曹氏子孙取名只能按照“学孔孟颂诗书丕振家声”这几个字来排。可是由于过去的时间太长了,曹姓一族四处流散,所以好多人都不按此取名。孔孟诗书,也是与先祖曹操的字孟德有关联,丕就是曹操的嫡长子魏文帝曹丕的名字。

尽管曹镇南严格按照家谱排辈,可是仍然有许多细微的地方难以考证,难免会有许多外人假冒,让人震惊。曹氏一族应该尊崇同一个祖先,互助互爱,将考证先王的事迹记录下来,子孙后代仍然需要以臣子礼节祭拜先王。同时,将镇南为此东奔西走的事情,记录下来,聊表对先王的敬意。先王,从曹髦往上追溯,最早是魏武王曹操,生前被封为魏王,死后被尊奉为魏武帝。

我的爷爷叫曹学明,生于一九一四年,排行老五。当时战乱不断,爷爷没有置办家业,结果家道更加衰落。我爷爷的独子生于一九五七年正月,所以取名叫做元生,后来改名叫元胜。元胜就是我的生父,出生没多久身体变得虚弱,左脚开始变残疾了,等到长大成人之后,行走艰难,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所以同村和附近村庄的人都讥笑着说,我爷爷马上就要绝后了。后来,谁也料想不到,我父亲娶了郑姓女子郑明焕为妻,也就是我的生母。我的母亲也是从小得病,半身不遂,可是她却明白事理,内心坚定。

一开始,同村和附近村庄的人,又在讥笑着说,这两个拐子媾合到一块,肯定过不下去。三年之后,母亲生下了我的姐姐,取名叫做曹恩华。又过了三年,母亲又生下我,取名叫做曹恩硕。在我幼年的时候,同宗族有人讥笑着说,这一家人老的老、残的残、少的少,将来肯定没指望,他们甚至对我爷爷说,以后你要指望我们这些侄子辈的人给你养老送终。当时我爷爷年近八十,无法持家,我母亲也难以自立,所以一家六口人全靠我父亲一个人艰辛地养活。时间长了,我父亲养成了勤奋持家的习惯,从此以后,我们家的门风得到了改善,渐渐赢得了乡邻的敬重。

等到我长大之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奋发图强,承袭祖宗三代的遗志,凭借我所掌握的战略理论立足于社会,统一战略学三大流派,慢慢地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时刻掌握形势的变化出人头地,名扬天下。我一心想要使曹氏一族走向强大,所以仿效秦孝公的求贤令,写了一篇为求资助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