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写作与生存的三种关系(7)
(2018-08-06 07:56:24)分类: 《黄金十年》 |
有好多爱好写作的人,最关心的其实不是写作本身,而是如何在写作的时候解决生存问题。毕竟,通过写作挣大钱的人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写作者都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人只有先生存下去,然后才能写作,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但是,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我为例,自2007年至2017年,我一共写了十年,几乎没有通过写作本身挣到一分钱。那么我在这十年中如何解决生存问题呢?
是这样的,前四年,我是郑州大学的学生,当大学生的好处是,不用为生活费的问题担心,而且学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正是在大学四年,我写了1302张手稿,将近70万字,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战略理论体系,把所有写作的基础都打好了。
中间三年,我先后在郑州、北京两地,一边打零工,一边写作。
后三年,我在河南老家,一边种地,一边写作。
回想起来,我写作的这十年,也有一点儿机缘巧合的成份。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要写作,那你根本就不应该被生存的问题烦扰,你应该做的是,尽可能为写作创造一切条件。
我在写作过程中,也遇到过好多写作爱好者。他们说,我也很想写作,但是我要先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然后我才有时间和精力写作。
比如,一个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租房子、挤公交、吃外卖,你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他说,我现在生存条件这么差,生存没保障不能写作,等我条件好了,没有后顾之忧了,我再写作。
等到这个人买完房子、车子、娶了媳妇之后,生存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按理说你可以写作了吧?可是,他却说,我现在有家庭了,我想等到过上小康生活之后,再写作。
照这样下去,你一直以生存条件的改善为借口,就是不写作,那你永远都不可能写作。
原因很简单,生存需求的满足是无限度的,你一定要等到各种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再写作,那你干脆别写了。
我当初非常喜欢写作,我父母双残、属于特困户家庭。如果照上面那位兄台的说法,我这么穷,就更不能写作了。
但是,我不是这样想的,我的想法是,虽然我很穷,但是只要我饿不死,还有一口气在,我就继续写。
你说你要顿顿吃肉喝汤,才有心情写作。那我一顿饭两个馒头也能吃饱,吃饱了我就能继续思考,继续写作。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只要你想写作,那就不要找任何借口不写作。
清代的彭端淑,在《为学》篇中作过精妙的论述。他说,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你肯做,那么再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你不去做,那么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很难。
我们写作也是一样的,只要你下定决心去写,那你就应该为写作创造一切条件。如果你总是找借口,那你永远都无法写作。
彭端淑还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四川有两个和尚,一个很穷,一个很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觉得咋样?”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到南海?”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壶和一个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都想要雇佣船只到南海,都没有成功,你凭什么呀?”结果,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经历说给富和尚,富和尚很是惭愧。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富和尚要写作,但是一定要搞到足够的钱,弄到足够的物质条件,然后才肯写作。结果,搞了那么多年的钱,还觉得不够,一直就没有动笔。
相反,穷和尚下定决心要写作,虽然一穷二白,但是,他只要有水喝、有口饭吃,饿不死,他就坚持写作。
若干年后,富和尚还在为写作不停地积累财富,就是不写一个字。而穷和尚已经写了好多,早就成了作家领域中的大神。
究竟该如何处理写作与生存的关系呢?有三种模式,可以借鉴:先生存,后写作;边生存,边写作;先写作,后生存。
第一种,先生存,后写作。就是先满足各种基本的生存需求,用剩下的时间和精力写作。优点是,享受了生活,缺点是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写作。
第二种,边生存,边写作。生存和写作都很重要,我要在两方面投入同等的时间和精力。优点是,比较稳妥,投入写作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缺点是,处处用力,很容易处处陷于被动。
第三种,先写作,后生存,不是说你不生存,而是说你应该将生存需求压缩到最低限度,集中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写作。优点是,可以轻装上阵,长驱直入,投入最大的时间和精力写作。缺点是,后勤无法保障,带有冒险性。
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哪一种最优哪一种最劣。只能说,每个人根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实际状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模式。
最后总结一下写作中的生存问题,其实根本就不算问题。只要你下定决心写作,你就应该为写作创造一切条件。哪怕扫马路、在餐馆里面刷盘子,甚至回家种地,都可以解决生存问题。
生存问题,不是不写作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