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剧目小考:“天仙配”与“天河配”原来是两出戏(兼聊“七夕”)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说戏听曲 |
挺惭愧的,刚刚搞清楚牛郎和织女、董永和七仙女原来是两组人马。传统戏曲是民间传说的最好载体,所以之前连带对这两出戏也是混为一谈;两则题材同以黄梅戏的流传度最广,于是更容易让人迷惑。
就唱段的流行度而言,“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最脍炙人口,随着1955年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同名黄梅戏黑白电影而蜚声南北。到如今随便谁都能哼上两句,哪怕讲不准一口江淮官话的艺人都胆敢借此号称会唱黄梅戏。
论七夕传说之正版演绎,却是一字之差的后者,只是现实里很可能被“天仙配”而误代讹传。这出戏同样在1964年被搬上银幕,包括舞台版本在内的剧名早已改为更直白的“牛郎织女”;但不知为何,个人感觉这部由上海海燕和香港大鹏影业共同出品的彩色戏曲片在影响力方面反而不如前者了。演员阵容上,则改由更年轻一些的小生黄宗毅与严凤英搭档,王少舫扮演牛郎织女的牵线人金牛星。这出戏中最常演常听的是织女的一段独白“架上累累悬瓜果”(又名“到底人间欢乐多”),旋律性也不差,但知名度和流行性逊色了许多。
同是仙凡相恋,男主一样穷苦,女主都是美丽善良的仙女,而且都具备神奇织艺(注:“天仙配”又名“织锦记”),还都受到天庭的惩罚,难怪要把这两个故事搞混了。学者们多喜欢用追根溯源的方式进行辨析,搬出诗经大东为牛郎织女的历史悠长作证,和最早记载董永故事的东晋《搜神记》相比,两者相距起码就有数百年。个人倒是觉得,后来者抄袭的可能性不小;君不见后世各个版本的遇仙记层出不穷,这些跨界的恋爱故事也往往有着和琼瑶剧一样轰轰烈烈的套路。
老百姓还是喜欢从戏曲情节里去找区别,大的方面,牛郎、织女的媒人是阿牛,董永和七仙女的介绍人是老槐树(故“天仙配”又名“槐荫记”);“天仙配”里还有董永卖身葬父,地主百日刁难,众仙女夜织百缎等派生情节,“牛郎织女”就更纯爱一点,两人在天庭时就是一对。小的细节当然就更多了,诸如一个系玉帝不允,一个是王母作梗等等。在结局上,两者却都是典型的悲剧收尾。“天仙配”里,怀孕的七仙女被抓回天宫整部戏就戛然而止,留董永独自在人间此恨绵绵。“牛郎织女”中的牛郎挑着一担儿女追赶上去,却被天河相隔,好在最终得以每年七夕相会,算是不幸中闪起一点亮光吧。
顺带想起现在给七夕安上的“中国情人节”之称号。七夕传统上确实是个节,但只供女子们“乞巧”之用——现代女郎们哪有这门心思…再拿牛郎织女的故事来说,一年才见一次简直就是“情人之劫”,连精明无比的熙凤姐也要为女儿的这一生辰而苦恼,可见这日子有多么不吉了。于是乎觉得第一个将七夕如此冠名的人该有着以悲摧或自怜为审美的倾向,自尊到偏要挑个日子和2月14日分庭抗礼,却又拒绝那些欢乐元素的包围,灯影如昼的元宵之夜,和风丽日的花朝上巳皆不得青眼。但不管怎样,这个名号真还渐渐响起来了。民俗文化学者们盼着古典的复辟,商家们乐见销售额的攀升,情人们多了一个甜蜜的借口,大家各怀心意的把七夕捧上位。当然会有人为这一层糖衣的背后而困惑。想想2月14日也就不奇怪了,瓦伦丁先生对主的一片忠贞早被巧克力酱给涂满。传说只是传说,故事就是故事,何尝敌得过人的意志,中外皆如此。
天仙配(或名:织锦记、百日缘、槐荫记、七仙女下凡等):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204519i26276818.html
牛郎织女(或名:天河配、鹊桥会等):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7646716i4287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