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李碑 吕贵喜 2016年10月17日

标签:
三李碑吕贵喜 |
分类: 书法 |
三李碑
不经意间,一个外地书友的博文刺激了我的神经。那是一篇关于三李碑的短文。说起三李碑,我知道时日已久。因为我关注历史和名胜古迹,又缘于三李碑又在本乡地面。此碑在使赵村北,距离我村鸣李七八里。但几十年来,它一直未进入我的眼帘。是退休后五六年的书法修养,才促使我面对它。
初夏的一个午后,我叫了一位书友,骑车前去造访。在晋中电网高压变电站门口停车后,根据网上图片的记忆,顺着围墙根从北到南,再折向西往前。一路心怀期待,但到头却不见踪影。正在迷茫时,一回头。发现了影约在小树苗圃中的三李碑。除去碑座,三米多高,一米五宽,三四十公分厚的两块唐碑拔地而起。在高大的三李碑面前,肃穆的心情油然而生。
说实话,三李碑的陈旧和苍茫,差一点蒙蔽了我的眼睛。也缘于无知和没有经验,当时觉得此碑也不过如此,平常而已。初看,那通行书碑,碑石损裂,楷书碑字迹模糊。在两通碑上,只找几处比较清楚的字看了看。感觉还行。到此,可能好多人会和我一样。对碑说一声再见。
可能还是缘分,也缘于书法修养,我没有就此罢休。几天后,我带上相机,叫了两位书友再访三李碑。由于碑体高大,为方便照相,我们特地借了变电站的一架木梯。冒着炎热,在两个伙伴的帮忙下,我用了两个来小时,一口气拍了近千张图片。由于不得劲,有时只得一手扶碑,一手持机拍照。回来后,全身疼痛了好几天。但是,我想,值得。我们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宝贝。我从中挑选了近六十张较清晰的图片,通过优盘,首先在电脑上和两位伙伴进行了分享。随后,我又把这些图片发上我的博客,分享给了更多的书法界朋友。
后期,我还在网上了解更多关于三李碑的背景资料。充分认识到它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其书法价值。那通行书体碑,叫李光进碑。那通楷书体碑,叫李光颜碑。轶失的那通碑叫李良臣碑。三李碑为唐碑,立于唐中后期的公元820——840年间。这是朝廷为父子三人立的神道碑,也叫记功碑。三人均为朝廷重臣和功臣,当时,父子三日前赴后继,英勇无畏,为平叛安史之乱和后来削藩,立下大功。此李氏,原西北少数民族,后被皇家赐族姓,并上列宗谱。关于三李碑主人的历史和故事,网上多有记载,不用赘言。这里着重强调是其书法。
网上资料显示,三李碑自明,清以来,多有拓片和拓本问世。经过对照比较,我真正领教了书界前贤的古训。领会了书法深刻的真谛。相对石刻的深刻厚道,拓片和刻本的字体,则显得宽泛浅薄,底气不足。确实是刻本不如拓片,拓片不如碑刻。只有此时,此地,此人,才能品尝到大唐书艺原汁原味。
从网上查阅,全国范围内关于有石刻文字规制较大的唐碑不多,山西罕见。李光进碑的行草书,其碑文作者为令狐楚,李光进之子李季元书丹。令狐楚不但是位高权重的资深政治家,更是当时著名的才子,他精通诗文,优善碑铭。能在碑石书写其字,确是荣幸之事。而且,在后来在令狐楚撰写的《大唐回元观钟楼铭》上出现了书丹者柳公权的名字。可见,能为令狐楚碑铭书丹者,在书界非等闲之辈。观李光进碑行书字体,与以上推论相符。其字正于唐太宗西安的《温泉铭》,草于唐太宗太原的《晋祠铭》,有李北海之气象。另外,李光颜碑之楷书体,由当时宰相李程撰文,监察御史郭虔书丹。李程,唐代宗室,为襄邑恭王刘神符五世孙。丙子科状元,官至宰相,司徒,东京留守。历经八帝,六朝元老。此碑书体见欧,颜,柳三家之精神。还有,轶失的李良臣碑,碑铭为李宗敏(闵)撰写,杨正书丹。李宗敏(闵)是唐高宗第十三子郑王李元懿之后,贵为皇室后裔和朝廷重臣,能为其碑铭书丹,同样也是不可高攀。而柳公权以楷书字体作为书丹者,又出现在由李宗敏(闵)撰文的《符璘碑》上。资料显示,三李碑的碑铭作者不是皇家后裔,就是朝廷重臣、才子。由此,足以证明三李碑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不容小觑。应在十分推崇之列。
http://s6/mw690/0026V1Yazy75GELT8Vf35&690吕贵喜
http://s12/mw690/0026V1Yazy75GFtXZQD8b&690吕贵喜
http://s6/mw690/0026V1Yazy75GGdHXRr15&690吕贵喜
http://s15/mw690/0026V1Yazy75GHFUTOS9e&690吕贵喜
http://s2/mw690/0026V1Yazy75GHN2F7X31&690吕贵喜
http://s6/mw690/0026V1Yazy75GHN5ENf15&690吕贵喜
http://s15/mw690/0026V1Yazy75GHNfm8u9e&690吕贵喜
http://s15/mw690/0026V1Yazy75GHNm51Y8e&690吕贵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