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遗迹法云寺

标签:
历史佛学 |
分类: 方志钩沉 |
法云寺位于张庄镇大岱村东,始建于宋朝,明清两朝多次修葺,一直是县境内规模完整、香火旺盛的佛寺之一。法云寺占地约4亩,房屋均用砖瓦建造。寺庙田产原来从村北到东山脚下,有数百亩之多。民国期间最多时还有13名僧人,1940年前后仅剩下了2名。法云寺现已毁废,仅存遗址和两座石碑。法云寺晨钟暮鼓的盛景,现在只能从清末民初时期的余韵去想象了。
据民间传记,原有寺庙坐北朝南,山门外有一石狮子分列两边。山门以里是痘疹奶奶殿,痘疹奶奶殿后边,齐对着的是地母奶奶殿,两座殿堂都是三间北屋。地母奶奶殿东边以后墙为准,向后约三米处是玉皇殿。玉皇殿三开间,坐北朝南。玉皇殿东边向后约一米处三间北屋是佛爷殿。地母奶奶殿西头,向后约五米处,有几间草房,是寺内僧人居住的地方。在僧人居住的屋东头有一块低洼的地块。在这块低洼地块中央有一眼水井,每天早晨井里就冒出一股白色水气,徐徐上升,延续好长时间。据说,法云寺由此而得名。井水又清又甜又旺,在最干旱的年份,佛寺周边的水井都干枯了,而法云寺的这眼井却水量依然如故。
寺内原有两棵古老的银杏树,枝叶茂盛,皆高数丈。因为古银杏树曾遭受雷击,树干贴地往上逐渐枯烂,形成了很大的空洞,仅剩树皮存活着。据说,树洞可以容纳五六个孩子在内玩耍。1943年县大队在法云寺驻扎时,民兵把锅支在树洞里做饭,烧火时把树中枯木燃着了。因为树干内全空了,成了天然的烟筒,火越烧越旺,根本无法扑救,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才烧完。人们把烧焦了的树干锯倒后步量了一下,树的根部直径是三步半。另一棵银杏树因为受大火熏烤,不久也枯死了。
大门前西面有僧林,林中原有二座石砌墓塔,分别高九层和十一层,都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毁坏了,山门外的一对石狮子也是那时毁坏的。
解放后,法云寺变成了村办小学校舍。这时,痘疹奶奶殿也已经拆除了,教室就设在地母奶奶殿。地母奶奶殿内有壁画,东墙是袁天罡和李淳风作《推背图》的故事,西墙上是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后来,佛爷殿也已坍塌了。
民国时期,法云寺在崇祀内容上已是佛道兼有了。虽然玉皇大帝、痘疹奶奶、地母奶奶等都属道教的范畴,而且玉皇殿还在中轴线的终端,但这些都不是严谨的道教内容,只能说是清末佛教式微,民间鬼神仙家信仰逐渐占了上风,因此佛教场所不得不接受了这一世俗而已。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改变古刹的佛教场所性质。
法云寺遗址现仅存一个空场和两座石碑。两座石碑分别是明嘉靖九年(1530)和清咸丰元年(1851)重修法云寺时所立。除了这两座石碑,当年壮观的古刹建筑连同僧人连绵不断的诵经声和均匀清脆的木鱼声,都随着时代的脚步消失在了尘埃中了。
1979年,两座石碑被公布为沂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之兴也,其来尚矣;寺之建也,其来旧矣。既尚而言,谓之重言;既旧而修,谓之重修。重言不足道,重修斯可记矣。谨按:今之故事,由僧性朗以继文锋,由文锋以迨成庆,由成庆而下:若成亮,若佛晓、佛逵以至佛泰,后先相继,百有余年。若斯寺也,仅为苟完。但继以日久,仍以兵燹。再以风雨,新者复旧。完者复缺,不加以修举,遂于荒唐矣。宁不继以重修之举乎?重修而不记之以石,前人之绩泯于无形,而后世之人几于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寺若隳矣,佛若泯矣。呜呼!岂可乎?所以必其重修欤!
嘉靖四年,有会川乡颜温里僧曰佛泰,往师京师,受持戒法,给以戒牒,还归本寺。思先师故事,益为缵承,用加修补。若夫钟鼓楼台未备也,于今备之;圆觉金容未饰也,于今饰之;香积诸佛小殿缺者,于今为之完固;蛟龙碑石未刻,于今为之文章。若工师匠石土木之具、资食之重,非佛泰一人所能。若是耶,乃众人攻之,一人成之。一人之心有以会诸佛之心,诸佛之心有以默化乎千万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会诸佛泰一人之心者,非佛泰修德,何以能致此哉?所谓善继先师之志,善述先师之事,而克成厥勋,而感通乎上下也。故工师来之,匠石营之,资食助之,土木攻之,所以不日成之,前后左右上下四旁均齐方正矣。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足以恢弘百世而具瞻一方也。使愚夫、愚妇变愚为明,化恶为美。人之去恶而向善者,谓非佛之德也,谓非佛泰之力也。谓之佛之德、泰之力,信不诬也。
余姓周,讳鏊,字汝用,号共窳。治《易经》。舍金陵故都,遨游齐鲁,适斯文耆友邹邑赵举代住持泰上人请余记,余不揣敢述所白以书之,用垂后世。后之主斯寺者,尚当以先师为鉴,庶几为之不坠云。
南颜温庄张镧
沂水县乡进士知元始县事张镐
庠生
义官高达
本社里老
本庄募缘人
把总
木匠
石匠
窑匠
铁匠
妆塑匠
法云寺始建以来,既有相继增建,也有接踵修葺。既旧而修,谓之重修。已知道主持重修的僧人有:性朗、文锋、成庆,成庆以后又有佛晓、佛逵、佛泰,后先相继,已有百余年了。到现在,也还不完整,还需要继续修建下去。但今后还会遭到兵燹毁坏,遭受风雨侵蚀,新建者又旧了,完者的又再缺了,不一代一代相继建设和修葺,必然最终会荒废的。不相继重修不可,重修而不刻石记载,则就泯灭了前人的功绩,而后人也就不知道了。所以必须重视重修,而且要将重修的情况刻石记载,传给后人。
嘉靖四年,会川乡颜温里僧人佛泰,到京城大寺庙拜师学经,接受佛法戒律,获得了传戒大师签发戒牒,回归本寺。佛泰追思本寺先师事迹,自觉继承先师遗愿,化缘筹资,修建佛寺。如:新建了钟鼓楼台,装塑美饰了佛像,整修了香台佛小殿,新刻了蛟龙碑石等。重修佛寺,不是佛泰一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于是佛泰一人统筹总揽,众人齐心协助,开启了重修大事。佛泰甘于继承先师之志,善于继续先师之事,感通佛心,感动众心。所以工师、石匠尽心努力,不仅短时竣工,而且质量上乘,面貌焕然一新。远看辉煌,近观精美,不仅足以恢弘百世,而且成为一方盛景。佛法广大,佛寺庄严,人心向佛,愚夫愚妇变愚为明,化恶为美。人心去恶而向善,不仅是佛法无边,也不仅是佛泰功德无量,应该说是佛法之力和佛泰之功结合的结果。
碑文撰写者姓周,名鏊,字汝用,号共窳,擅长《易经》。本是金陵(今南京)故都人士,遨游齐鲁大地之时,适逢老文友邹邑(今邹县)赵举,代表法云寺住持佛泰聘请文人作重修佛寺记事碑文,于是赵举诚请周鏊撰文。周鏊不胜感激盛情之邀,因此撰写了此文。并感慨言道:后继主持这一寺院者,当永记佛泰之功,更当以佛泰为楷模,上承下续,发扬光大。
古代,僧人要有度牒和解跌。度牒是政府机构发给僧尼以证明其合法身份的凭证。度牒一般由尚书省下的祠部颁发,故亦称祠部牒。度牒上一般写明所度僧尼的法名,俗名、身份(指明童子或行者及其职衔)、籍贯、年龄、所住或请住持寺院、所诵经典、师名等,并有祠部的批文,签署日期和官署署名等。僧尼有了度牒,便取得了合法的僧人身份。戒牒是由僧官机构及传戒师,向出家者受戒之后所授与的受戒证明书,上记十位授戒师之名及本人签名、出家誓愿等。僧尼受戒时,由授戒师起法名,称戒名。僧尼有了戒名之后不再称俗姓俗名。戒名是一种法名,但法名还包括出家时由师傅所起的名字。按规定,受戒者在受戒时举行一定的仪式,而戒有很多种,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四级。在家信徒持受五戒,出家信徒持受八戒,比丘和比丘尼持受具足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资格。一般需受具足戒才授给戒牒。
法云寺佛泰,去京城大寺院受具足戒后,授受戒牒,成为法云寺住持比丘僧。
香积佛是上方众香世界的佛陀,又称香台佛。《维摩诘所说经》卷下《香积佛品》记载,香积佛居住在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之外的众香国,国中无有声闻辟支佛名,惟有清净大菩萨众。众香国的香气,在十方世界的香气之中,是第一微妙殊胜的。在此佛土中并以香作楼阁。及步道、庭园等一切建筑,甚至连食物也是以香所成,他们所食的香气,同流十方无量世界。而香积佛更是以众香来说法,国中的菩萨坐在香树下闻诸妙香,即具足一切功德。
沂水县乡进士知元始县事张镐
知元始县事,即任元始县知县。清康熙《沂水县志》记载:张镐,明代沂水县人。具体籍贯未详。明朝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进士,官知县。根据碑文叙事可知,当时张镐任元始县知县。沂水县会川乡南颜温人张镧,不仅是重修法云寺的倡导者,还是“义官”也就是义务筹建官。张镐是沂水籍贯进士和元始县知县。二者名之字都是金字旁,综合分析张镐、张镧应是同村人且同辈分人,甚至是兄弟关系,当无大错。
大岱村现在已王姓居多。据《王氏家谱》记载,大岱村王氏是明朝末年迁到这里落户生息的。清朝中期,王氏已成为望族,这时戴姓已迁到孙农(今依汶镇孙隆村)居住,王姓遂将村名改为“大岱”。王氏在此立村是在有了法云寺以后,因此,这一代老人们有句传说:“先有法云寺,后有大岱村。”也由此可知,明嘉靖九年重修法云寺,南颜温张姓起了很大作用。张镧协力倡导并担任“义官”,远在外地为知县的张镐积极参与就是例证。
嘉靖九年以后,法云寺又有几次修葺,因为记事碑碣都已不存,难以结论。但肯定有继续发愿心的主持再次筹资重修。嘉靖九年321年后,即清咸丰元年(1851),主持僧人行方继承先师基业,再次对法云寺进行了修葺。在明朝碑北5米处,有一座咸丰元年《重修法云寺记》碑,碑高18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无螭首帽和赑屃座,个别字已难以辨识。碑文记载了主持僧人行方的这一善举。
碑文释读
闻之神者,聪明正直而一者也。聪明者,必不喜人佞;正直而一,无所用人佞,亦无所容人佞。然则庙胡为者?昔先王以神道设教,用以振聋而警聩也。王者无不以圣道教人,而天下习焉而不之信。不得已,乃复设为圣,而□“神者且可以福人,可以祸人”之说,诱人为善而去恶。嗟乎!神道远。神道何远哉?吾村有法云寺,自有宋、元、明以及我朝,盖古刹也。尔来风雨剥落,几乎就颓。住持僧行方目稽心恻,思所以修之,乃缘簿甫成而四方之信善云应,凡土木草工运用不绝,不数月,而寺之前后左右焕然一新焉。呜乎,盛矣!寺之修,是人有祸福之见存;祸福之见既存,即善恶之念不爽;善恶之念不爽,是先王设教之意至今犹不泯也。将为善去恶之思,或由此而蒸蒸日上焉,未可知也,是所望于吾乡云。
咸丰元年重阳月吉日立
邑廪生王寿昌撰文命男宗震书丹
碑文意译
神是聪明而又一贯正直的。聪明,就是不喜他人谄媚。一贯正直,就是不用他人馅媚,也容不得他人馅媚。既然这样,为什么要为神建庙呢?昔日先王重神道,设神教,是用来唤醒糊涂麻木之人的。王者无不以神道教人,但而天下人虽然习神教但不崇信。不得已,才再设立圣人,并且宣扬“神者且可以福人,可以祸人”之说,诱导世人为善去恶。唉!神道因此衰落了。吾村的法云寺,自宋朝开始,历经元明以两朝,到现在已是旧寺古刹了。由于多年的风雨剥落,几乎颓毁。住持僧行方看在眼里悲在心中,所以决然重修。重修规划刚刚确立,而四方信士善人云集响应,凡需土木草石及工力,纷纷聚来,运用不绝。不数月,重修告竣,寺之前后左右焕然一新。众人积极参与重修寺庙,是人心还存有祸福之念。存祸福之念,即善恶之念还没有差失。善恶之念还没有差失,证明了先王设神教的意义至今没有泯灭。为善去恶的理念,可能由此而蒸蒸日上,更加弘扬扩大。
碑文寓意
碑文虽曰记事,实际上以记事为依托,以“闻之神者,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为中心论点,阐发了“佛教可以诱人趋善去恶”的观点。
“闻之神者,聪明正直而一者也”,出自《左传》“有神降于莘”篇。原文译成现代汉语的表述是:
鲁庄公三十二年秋天七月,有神下降到西虢国的莘地。周惠王向主管内史的史官过询问说:“这是什么缘故呢?”过对他说:“国家将要兴盛起来的时候,神灵下降到这个国家,监视他的善德。一个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神灵又会下降到这里,观察他的恶行。所以有得到神灵而兴起的国家,也有神灵下降而灭亡的国家。虞、夏、商、周各代都曾有过这种情况。”周惠王说:“那该如何对待神灵呢?”过回答说:“用物品祭祀他。从神下降的那天开始,每天都要祭祀。”周惠王按照过说的去做了。过又去了莘地,听到虢国国君向这位下降的神灵请求保护他,返回到周地说:“虢国一定要灭亡了,虐害百姓而要听命于神灵。”那位神在莘地呆了六个月,虢公派主管祭祀的太祝应、主管内务的大宗正区、太史嚚负责祭祀他,请求这位神赐给虢国一部分土地。太史嚚说:“虢就要灭亡了吧。我听说,国家要兴旺,君主就听从人民的呼声;将要灭亡,就听命于神。神,聪明正直用心一贯,是依人民的意愿行事的。虢国不道德的行为太多了,会得到什么土地呢?”
沂水县会川乡颜温里法云寺,《沂水县志》没有记载。
康熙十一年《沂水县志》记载的法云寺“在县西十五里,元至元十六年建。”是当时记入县志的17座佛寺之一。道光七年《沂水县志》也记载,法云寺在“县西十五里,元至元十六年建。”2003年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沂水县清志汇编》,又将“法云寺”印记为“县四十五里,元至元十六年建。”“县西十五里”变成了“县四十五里”,是新版刊印时的讹错。无论是从地理方位上看,还是从从创建年代看,《沂水县志》记载的法云寺,显然不是沂水县西南一百里的法云寺。
清咸丰元年《重修法云寺记》仅记载:“法云寺,自有宋、元、明以及我朝,盖古刹也。”这间接的表明法云寺创建于宋朝。因为《重修法云寺记》没有明确言明是北宋还是南宋,《沂水县志》也没有记载,修建寺庙的记事碑大多数又已经毁坏的连残碑也没有了,所以法云寺创建时间只能笼统的定为宋朝,具体时间就难以表述了。
法云寺的两座塔,“东九西十一,东边高来西边低。”能否有这些常识,曾经成了是否为当地人的标志。
有一年秋后,村里又有一些人去青口做买卖。其中一个叫王宁的青年,是第一次跟着别人来青口。他是挑了一担土烟来的,到青口后没找着销路,只好摆摊零售。第二天,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拄着一根用竹鞭做的手杖来到了王宁的烟摊前。他先弯下腰看了一眼旱烟的成色,随后从腰中抽出烟袋来,从烟叶上掐捏了一点烟装在烟锅里,点着火抽了两口,一个劲地夸:好烟!好烟!老汉问:“卖烟的是哪里人,姓什么?”王宁如实地回答:“俺是沂州府沂水县大岱村人,姓王名宁。”老汉一听,便问道:“大戴村有座法云寺,寺内有两座石塔,到底几层?两座石塔高矮一样不?”
王宁让老汉这么一问傻了眼,目瞪口呆地说:“您问这个俺不知道。”老汉一听王宁说不知道,拿手杖指着王宁笑骂说:“好你一个臭小子,好大的胆,敢出来冒充大岱俺老王家人!”王宁急忙辩白说:“俺真的是大岱姓王的。法云寺内是有一对石塔,可俺从小到大光去玩,从没留意数数几层和高矮。就像你的竹鞭手杖,你天天拿着它,有几个节你能说出来吗?”
老汉瞅了一眼手中的竹鞭手杖,还真的没有数过多少节,一想卖烟的青年说得也在理,于是说:“我也姓王,是我爷爷那辈逃荒要饭从大岱来到这里的。光听老一辈说法云寺石塔,我也没见过。”然后论了辈份,这老汉比王宁长两辈,王宁马上跪下磕头叫了声爷爷。老汉也高兴地向围上来看热闹的人,介绍了本家人王宁和老家的土烟。有了老汉的推介,王宁的土烟一会就买光了。老汉领王宁到他家吃顿饭,并叮嘱说以后再来卖烟找他就行了。
王宁捎上海货回家后,脚也没歇,茶也没喝,就跑到法云寺里看石塔去了。来到司空见惯的石塔前,数了数石塔层数,这才知道东边那座石塔是9层,西边那座石塔是11层,但是东边比西边的高。
经过王宁说起此事后,村里的人才都知道了法云寺的两座塔,“东九西十一,东边高来西边低。”从此,知道这两句话就成了大岱人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