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序文值得统治者好好读——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写
(2022-04-10 09:31:50)
标签: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赏析 |
分类: 杂文散记 |
这篇序文值得统治者好好读
——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有写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赏析:
欧阳修撰修的《五代史》又称《新五代史》(之前就有薛居正等人编写了《五代史》),那么,既有《五代史》在前,欧阳修为什么又撰《新五代史》在后呢?这就体现了一个史学家和朝中重臣的责任感了。欧阳修自己解释说:“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其实就是为了达到“乱臣贼子惧”的目的(当然,也有“使为君者醒”的追求)。所以书中多写“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的乱臣贼子。《伶官传》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伶官传序》就是其中的序言。
从《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来看,对伶官(即文中的伶人,这里指的就是皇宫中的乐官)的叙述只是一笔带过,重点却在写庄宗(后唐国主庄宗李存勖),论述其成败之因。从内容角度来说,这显然是文不对题了,但并不影响它成为千古流传的好文。之说以这样说,是因为欧阳修写伶官,根本目的不在于为他们扬名立传,也不仅是要抨击这些乱臣贼子,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史文有鉴于时。从庄宗这个角色来看,显然是要写给当时皇帝宋仁宗看的。言外之意不外乎要告诉皇帝,千万别像庄宗那样落得个“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下场。所以既然在正史中细写了伶官,揭露了他们的丑态,那么在序言当中不妨把矛头对准庄宗,把他的成败得失呈给皇帝看,以期皇帝能够得到一些体会,从而警醒自己,励精图治。所以文章看似文不对题,实是另有深旨。
那么,庄宗这个角色为什么就能给宋仁宗以警示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伶官传序》一文中对庄宗的叙写。庄宗秉承先父晋王的遗志,每次打仗都用箭囊装着先父赐下的三支箭矢,一往无前,“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灭仇雠,定天下,“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从这部分内容来看,欧阳修对庄宗可谓是不吝夸赞,但很显然,欧阳修目的并不在此,这么做只不过是“欲抑先扬”,先把他抬高高,然后狠狠摔到底,说他很快被伶官造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盛衰之势立转,文中突兀而来的笔墨转折,虽少了些细节的描述,却也如巨石天坠 ,惊心动魄,荡人神魂,难以接受。为什么会这么大的突变呢?查阅资料可知,庄宗灭梁以后,骄傲自满,宠信伶官,纵情声色,使民怨沸腾,众叛亲离,在位仅三年就死于兵变之中。既是如此,除了能够在后世赚得一些后人的唏嘘之外,他估计也就只能被骂一声“活该”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从古今帝皇王朝角度来看,有着太多的兴衰教训了。秦不过二世,魏难祚三代,王莽篡位未及传子嗣,李自成称帝终成南柯梦,论其成败之因,固然有很多现实因素,但跟帝皇本身的行为也是关联巨大的。自大自满、骄奢淫逸是他们的通病,宰割天下、残害生民是失败的本因。欧阳修把庄宗的成败摆在面前,通过对比给人深刻的印象,引人以深思,然后又从《尚书》中找到了理论支持:“满招损,谦得益。”从而阐发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道理。这道理,又跟《孟子》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把庄宗的成败之事,从偶然事例中摆脱出来,变成能够给当朝皇帝,给后世统治者以教育的深刻教训。
那么他的现实意义到底在哪里呢?作为守成皇帝的宋仁宗,似乎与庄宗有很大不同啊!他也算是一位宽厚仁慈、知人善用、励精图治的皇帝了,在位期间也把皇朝治理得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甚至达到了一个顶峰,如何需要以庄宗的教训来警示宋仁宗呢?查阅资料可知,当时的北宋皇朝,各种社会矛盾其实也是非常尖锐,政治上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官场中的互相倾轧甚至出现了一些农民起义,宋仁宗继位以来,国家的形势并不算大好。要打理好国家,自然要进行很大的努力。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人们总是把国家的兴盛寄望于有道明君,欧阳修也不例外,出于现实的忧虑,他自然渴望皇帝能够竭心尽力,励精图治。所以他写《伶官传序》这篇文章,并非认为宋仁宗就是一位与庄宗相似的无道君主,而是希望宋仁宗以之为戒,莫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莫要沉溺于自己一时的功绩而不思进取,莫要骄奢淫逸而导致国破身亡的恶果。更妥帖地说,就是要皇帝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巩固自己的统治,延续皇朝的辉煌。
通篇来看,欧阳修的文章的确写得很好,气势旺盛,文笔酣畅。但是既然借鉴了“春秋笔法”,文章自然不能写得太直白,道理自然不能说得太通透,加之限于篇幅,未免也有点云弯雾绕的感觉。只能说到了他们这个层次,话说三分即可明白了吧!宋仁宗是有大智慧的皇帝,自然也能读透字里行间的含义,对弦外之音是能够心领神会的。一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足够让宋仁宗联想到很多很多东西了。一个臣子的耿耿忠心,想必皇帝也是能见于其中的。这就足够了。
那么,宋仁宗有从这篇文章中受益吗?没有相关文字证明,可是宋仁宗能够以有道明君的角色留存于历史之上,这就足够让《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沾染些荣光,留存于文学史上了。这篇序文,真值得统治者们来细细地读,深深地悟。只是,后来的统治者们,还是有太多人没读过这篇文章,或者说没读好这篇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