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阿房宫赋》对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汕头河浦中学
詹逸清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自从幡然醒悟、脱离歌楼酒肆之后,就在咏史怀古、讥时讽世的创作道路上一发不可收,很快从一个浪子形象变成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以他满含情韵与思想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奕奕的神采,诗如《泊秦淮》《过华清宫》《早雁》,文如《阿房宫赋》,都是读者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作品。
这里我要赏析的是《阿房宫赋》。本文是一篇骈文,但篇幅颇大,其内容、形式、思想、情感都有很多可以鉴赏之处,我主要针对文中的几种修辞手法进行鉴赏。
统观全文,《阿房宫赋》中比较突出的修辞手法有很多,常用的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这些修辞手法虽说是历来诗文惯用的手法,但在杜牧用来却有不同的艺术魅力,组合在文中,构成了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磅礴的气势、壮阔的语境、饱满的情感、蕴藉的思想。可以说,《阿房宫赋》能够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真真功不可没。
以下试举例赏析:
比喻的运用,使文辞充满了想象力。比喻通过非同类事物的比较,使具象事物形象更加突出,使抽象事物形象变得具体,可以给人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而成功的比喻,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与联想,使得形象更加丰富。据统计,《阿房宫赋》总共运用了二十三处比喻,在一篇514个字的文章当中,运用了如此之多的比喻,着实令人吃惊。如“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说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立马带给人这样的感觉:阿房宫内的建筑非常多,多如河里个个水涡,不可记数;阿房宫内的建筑非常密,密如蜂巢里间间蜂房,整齐有致。诗人仿佛置身于高空,俯瞰而下,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整体收归眼里,将极大压缩为极小,却不减极多,这种簇密自然也就充盈于读者的想象之中。又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将长桥比作巨龙,就仿佛横卧在水上的长桥变成了巨龙,在那里兴风起浪;将复道比作彩虹,就仿佛复道高居于天宇当中,形成七色的彩虹。前者形成了动感,后者形成了色觉,形象而有感染力。不管是化静为动,还是变单调为丰富,都能够展现出阿房宫高超的建筑工艺,以小见大,也能让人感受阿房宫无与伦比的建筑特色。文中采用大量的比喻修辞,通过喻体的美好形象,改变了平铺直叙的乏味,使得语言变得丰富形象、具体可感,也带入了读者的想象力,让文章更有美感,也更有质感。
夸张的运用,使文章增强了表现力。同比喻一样,夸张也有利于突出事物的形象,但它更着眼于突出事物的某部分特征,通过数量、质量、体量等的夸大或缩小,来展示事物的特定形象。如果说本文运用了二十三处比喻已令人吃惊,那么本文运用了二十九处夸张,则不得不让人心悦诚服了。妙更妙在,虽然数量很多,但作者在文中对夸张的运用,却全没有给人矫揉造作、突兀不适之感。如说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是从面积上来说,要覆盖三百余里,显然不可能,秦都城咸阳往外,空间上拓展不出三百余里来建造宫室;二是从高度上来说,建筑要高得遮天蔽日,古代建筑技术显然还无法企及。但是,读者们当然不会真的去计较文章对阿房宫的真实面积和高度表述的不准确,只是通过文章的描写,感受到阿房宫真的规模宏大到难以计量、建筑宏伟到难以想象,所以这样的夸张虽夸大了事实,却不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反而放大了文字的表现力,让读者对阿房宫惊叹不已。又如文中写秦人对珍宝的态度“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说秦人把从六国抢来的珍宝重器当作锅、石、砂砾,扔得到处都是,毫不珍惜,直觉上毫无合理之处,秦人再富有,也没达到这样豪奢的程度吧?可细细想之,秦人从六国抢来的好东西得有多少啊?“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说铺满了阿房宫有过之,说在阿房宫中到处都有也不算虚言。更重要的是,这里通过这种夸张,把秦人对六国残酷掠夺的程度间接地表现了出来。
对偶的运用,使构篇具有整饬简洁之美。对偶不仅是诗歌的常用修辞,也是骈文的常用格式。在骈文中,对偶的运用显得更加灵活,因为它不仅可以同句相对(诗歌中为同联),也可以隔句相对。《阿房宫赋》本就是一篇骈文,自然少不了对偶这种修辞,同样也运用了两种对偶形式,使得文章句式整齐,气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具有强大的概括力。如文章开头就用了“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两组对偶,不仅易于诵读,而且高度浓缩。要知道,作者从六国破灭、秦统一天下入手,其过程何其纷繁复杂,用多少文字来表述都不过分,却被区区六个字概括而出,如此至简,谁能相匹?而写阿房宫如何建成也同样至简,就好像一下子蜀山就平了,一下子阿房宫就建成了,省略掉了一切建筑的过程,让阿房宫向读者扑面而来,真如闪电疾雷,倏忽而至。不管是秦一统,还是阿房宫建成,如果不用对偶的形式,很显然是无法这么高度简洁而又力感突出的。又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隔句相对,通过不同歌舞的对比,整齐之中又极其简洁地呈现了阿房宫里歌舞升平的华奢场景。那歌台舞殿真是处处清歌丽曲、处处华舞妙影,有时如春光般给人温暖的感受,有时又如风雨般给人凄冷的感觉,十六个字,写尽了阿房宫里奢靡宴乐的场面与氛围,添之一字嫌多,减之一字嫌少,在视觉上,也在听觉上给人美感与遐思。
排比的运用,使感情更加充沛、气势更加宏大。与对偶追求简约整齐不同,排比虽然也有整齐之美,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铺排来增强语势、增大情感渲染力。小的排比,三个对称句就可以构成,但大的排比,则可以有五个、六个甚至更多的对称句,以此来达成营造气势、表情达意的目的。本文最突出的排比有两处,都可说是大排比,效果非常突出:第一处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连用了五个排比句,来表现阿房宫中妃嫔、宫女们的生活场景,极力展示了宫中妃嫔、宫女之多,间接表现出秦皇荒淫的生活。从这五个分句来看,前四个都是在写妃嫔、宫女们梳妆打扮的情景,其中任一个分句,都足以表现妃嫔、宫女数量之多,但作者却不厌其烦地反复呈现,表面看是重复多余,但这反复的铺排渲染,目的不就是为了增强气势、以写宫人之美之多来表达对秦皇这样荒淫生活的不满吗?显然,作者达到目的了。第二处是“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连用了六个排比句,来写阿房宫所用材料之多,暗示对百姓生活的残酷影响。显然,阿房宫所用的材料都来自哪里呢?来自对老百姓的盘剥,来自对老百姓的“取之尽锱铢”式的掠夺。为了表现这一点,作者连用了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言语六个事物来进行比较,写出了百姓生活之艰难、秦皇统治之暴虐,表面上看这六个分句是以量取胜,其实各有侧重,蕴含着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对秦皇的无限愤恨。两组排比,以无情的笔调,真实地揭露了秦皇的荒淫与暴虐,令人读来印象深刻。
反问的运用,使作者感情更加强烈、思想更加鲜明。反问本非有疑而问,是借助疑问的形式,将爱憎的意味表现得更加分明,同时与读者沟通,将感情和思想与读者形成共鸣,而使得读者更认可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是质问,对抨击对象进行无情的抨击和批判,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及评判。如本文中作者对秦人将六国财物取尽却“弃掷逦迤”的行为发出了质问:“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财物本来是六国的,现在却集于一家,没被用之于民,却被挥霍浪费,秦人的骄奢造成了百姓的穷困,对此作者岂能不愤懑?如此一问,何尝不是替当时六国的百姓发出的质问?这一问,又何尝不是对历朝历代那些不顾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们的质问?当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自然也会起反响,投入感情,对秦人的做法产生严重不满,甚至会引起联想,想到后来的统治者中也有这样一些货色,这时,完全就站在作者的同一立场,形成同样的感情气场了。而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的反问“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更是集中地蕴含了思想、揭示出了本文的主题。是啊!如果秦国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秦国又怎么会不得三世就亡国灭族了呢?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让老百姓活不下去的国家怎能不灭亡?君主怎能不被扔下皇座?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不爱民,秦亡的原因也是不爱民。作者可以用陈述的语气把这个原因说出来,但他不这样做,一个反问的语气,不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更有着强烈的警示意味。警示谁呢?后面说了:“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将矛头指向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在重蹈暴秦覆辙的皇朝统治者,告诉他:唯有爱民,才能保住江山不败!这样的声音,何其响亮?这样的情调,何其猛烈?这样的反问,振聋发聩!跨越了时代,直击读者的心。
此外,本文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值得我们特别称赞的是,作者在同一内容上常常同时使用多种手法,或者更准确地说,作者将多种手法融于一体。如前文举例的“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就同时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既是比喻,又是反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则兼了排比、比喻、夸张。统观全文,绝大部分的句子或句群都不是运用单一的修辞,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词语的表意功能,扩大了句子的语境,增强的语言的表现力,真真妙不可言!
《阿房宫赋》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巧妙,我这些文字无法尽言其妙,值得研究者们探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亲爱的读者君,何不投入您的脑力,也来作些有益的探索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