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礼让之道

(2012-09-04 10:16:39)
标签:

文化

孔子的礼让之道

孔子待人接物,非常讲究礼貌。“孔子在家乡,显得温顺恭谨,好像不善于讲话。”(“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对于某些特殊对象,更是礼待有加。“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穿礼服戴礼帽的人和盲人,即使他们年轻,也一定站起来。如果从他们身边经过,一定小步疾行过去。”(“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子罕》)“ 师(盲人)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到了台阶啦。’走到坐席边,孔子说:‘到了坐席啦。’大家都坐下来了,孔子告诉师冕说:我孔某坐在这里,我孔某坐在这里。’师冕辞别走了。子张问道:‘这就是同(盲人)乐师讲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乐师的方式。’”(“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孔子对待弟子,并非一味严苛,以师独尊,而是打成一片,以礼相待,互敬互爱。并且像慈父般和蔼民主,相互启发,虚心学习。只要符合真理就表示信服,不管真理出于何人之口。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在探讨学问中,没有居高临下,没有以势压人。孔子曾对围在他身旁的弟子说: “同学们以为我有什么事隐瞒着吗?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向同学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孔子和弟子不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且在学问上也是平等地相互交流。他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意思就是说,在真理面前,学生对老师也不必让步。这句至理名言,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孔子认为,满腔热情服务社会,遇到该做的事就积极去做,遇到该说话的场合就大胆去讲,说多了、做多了难免出错;即使有了这样的错误,只要知错必改,仍然是受人尊敬的君子。“君子……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为过矣”(《论语·卫灵公》)。孔子把能够听到别人的批评,当作是很幸运的事情。因孔子曾为鲁昭公的违礼婚姻作辩解,受到了陈司败的批评。当有人把陈司败的批评告诉他时,他高兴地说:“我孔丘很幸运,如果有了错误,人家一定会知道。”(《论语·述而》)孔子把能够听到弟子们的批评,看做是十分正常的事,并且乐意接受弟子们的批评监督,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性。“孔子志趣不佳之时,由子路伺候;仪态服装不修饰之时,由公西华伺候;疏忽习礼之时,由子游伺候;遇到难以辩解之事,由宰我伺候;谈论古今大事偶有忘怀之时,由颜回伺候;小事繁杂须要节制之时,由冉伯牛伺候。孔子说:‘我是靠这六个人来勉励自己的。’”(“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仪服不修,公西华侍;礼不习,子游侍;辞不辨,宰我侍;亡忽古今,颜回侍;节小物,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励也。’”《尸子佚文》)正因为颜回从来就不批评孔子,孔子认为颜回对他没有任何帮助。他说:“颜回啊,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对我讲的话,没有不表示喜悦的。”(“回也,非助吾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孔子明知别人对自己抱有成见,他也能坦然对待。该说的话照样说,如果说错了受到对方批评,也能虚心认错。发现了对方的优点,还能肯定赞扬,表示虚心向对方学习。孔子对待齐国卿相晏婴的态度,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典型。孔子刚到齐国,君王齐景公很喜欢孔子,准备把一个叫做“玺稽”的地方作为“采邑”封给孔子。晏婴表示反对,并说,孔子“自以为是,不可用他来教导老百姓;爱好礼乐,宽缓百姓,不可用来治理百姓;修身从命而厌倦于事,不能使人勤于职守;主张厚葬耗财,使国家贫困;久丧长哀费时,不可用以爱护百姓;讲究仪容外表,不可用以驯导百姓。……”齐景公同意了晏婴的看法,给了孔子以厚重的礼物,没有封给土地;会见孔子时也不问孔子的学说,孔子立即离开走了。(见《晏子春秋》卷八第一章)孔子得知如此内情,自然对晏婴有所不满,也不愿接见晏婴。齐景公问过孔子,“先生你怎么不会见我的宰相(晏婴)呢?”孔子回答说:“我听说,晏婴事奉三代君王而都很顺通,是一个三心二意、志节不专的人,所以我不接见他。”(见《晏子春秋》卷八第三章)并对子贡说:“晏事奉三位 国君都很顺利,我怀疑他的为人。”晏听到这些话以后,进行了强烈的反驳,并对孔子的某些不幸遭遇,进行挖苦讽刺。晏说:“我世世代代都是齐国的臣民,不维护自己的品行,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不能自立于世。我听说,得宠就被人喜爱,不得宠就被人厌恶,诽谤和称誉是以类相从,声音和回响是声声相应,这些都是见到同类行踪之后才跟从呼应的。我听说,一心一意事奉三位君王,就可以顺利成功;三心二意事奉一位君王,就必定不顺而败。现在的情况是(孔子)没有看到我的行动就来诋毁我事奉君王的顺利。我听说,君子独自一人站立,不愧于自己的身影;独自一人睡觉,不愧于自己的梦魂。孔子处于拔树削迹窘境,不以为羞耻;受困于陈、蔡之间,不以为窘迫;诽谤他人,并不知道事情的原因。这就像是住在水泽岸边的人诽谤刀斧,住在深山老林的人诽谤渔网。(那些诽谤我的言论)出在他的口里,也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困境。开始我看到儒者就崇敬他们,现在我看到儒者就怀疑他们。”孔子听到晏的反驳以后,不仅没有恼火,反而认为晏婴说得有理。并表示懊悔说:“俗话说过,‘话在近处说,却不能阻止它传到远处;品行在自身,却遮盖不住众人的耳目’。我私下议论晏而没有说准这个人的真正过错,我的罪过太危险了!我听说,君子胜过别人,就把别人当作朋友;赶不上别人,就把别人当作老师。现在我失言于晏,晏子讥笑我,他应该是我的老师了。”于是托付宰我去道歉,然后孔子又去会见了晏(见《晏子春秋》卷八第四章)不仅如此,孔子还多次在弟子们面前,宣扬婴的长处,如说:“学生们记住,晏子是用一颗忠心事奉一百位君王的人。”(《晏子春秋》卷四第二十九章)“晏子,功用之臣也。”(《荀子·大略》) “……有人说过:‘君王虽然不衡量臣子,臣子却不可以不衡量君王。所以君王有选择地使用臣子,臣子也会有选择地事奉君王。君王政治清明,就顺从君命;君王政治昏暗,就违抗君命。’这就是晏仲平(晏婴)的品行。”(“……其言曰:‘君虽不量于臣,臣不可以不量于君。是故君择臣而使之,臣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君,无道横命。’晏仲平之行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 “不离开酒席之间,就能知道千里之外敌人的阴谋,应该说晏子正是这样的人。”(《晏子春秋》卷五第十六章) “没有明文记写的礼仪,只有晏子能够实行。”(《晏子春秋》卷五第二十一章) “晏仲平(婴)善于同人交往,交往越久,人家越是尊敬他。”(“晏仲平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若用现代眼光观察,孔子与婴的关系,显然是互为政敌的关系。然而孔子对待自己的政敌却是如此的豁达大度和宽宏大量。这种道德水平,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孔子所坚守的礼让之道,与其登上古代文明的理论高峰,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互为因果的必然联系。此类个性特征,为其理论创造提供了极好的思维心理要素;而其理论建树的日渐成功,又必然会使其思维心理素质更趋完美并使其个性特征更加光芒四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