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园与江宁布政使司署
标签:
历史杂谈 |
忽然想起多年没去瞻园,于是前往游览,却意外发现开放的园林范围比过去扩大了许多,恢复和新建了许多非常有意境的景点,还有身着古装的年轻女子在亭台上吹箫弹琴,一时间真有“时代穿越”之感。特别是整理、修缮了清代“江宁布政使司署”等建筑,并展出了120多件相关文物史料,使人们对“布政使”这一官位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员有了更为直接和深入的了解。
布政使官名始于明洪武年间,初时每省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同为一省最高长官,明宣德时出于加强统治及军事需要,增设了总督、巡抚,地位比布政使略高。清代正式将布政使定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政和人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二品(总督为从一品至正二品,巡抚为正二品至从二品)。康熙六年,改每省设左、右布政使为每省只设一位布政使,唯有物产丰饶、人杰地灵、地位特别重要的江苏仍设两位布政使,一在江宁(即南京),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通州、海州六府州;一在苏州,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五府州。
“江宁布政使司署”在清朝是南京地区仅次于“两江总督署”(即现总统府遗址)的第二大官衙(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基本保存完好、形制完整的清代布政使衙署建筑。走过“江宁布政使司署”牌坊,进入大堂,太师椅背后的墙上高悬着“清 慎 勤”三个大字;两侧墙上镶有四块牌匾,左为“承流”、“江南方岳”,右为“宣化”、“表率群僚”;靠壁上刻有“重农桑以足衣食”、“务本业以定民志”、“隆学校以端士习”、“尚节俭以惜财用”、“谨法律以儆愚昧”、“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施政大纲。从内容上看,似乎与现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为政一方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基本一致,和当今一级地方政府的“工作要点”亦差别不大。
据史料记载,在瞻园作为布政使衙门的两百多年期间,自顺治至宣统,先后有147任布政使在此为官施政,其中又产生了60多位巡抚、40多位总督及尚书、4位钦差大臣和4位大学士。他们中间有政绩显赫的名臣,如开引河、兴水利、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和漕运总督的高晋,以严禁鸦片而家喻户晓、先后任湖广总督和云贵总督并两授钦差大臣的林则徐;有清廉勤勉的清官,如清白自持、廉洁自律、获康熙亲笔题匾“天下第一清官”的施世纶,勤勉政事、关注民生、屡陈救济民食诸疏的晏斯盛;有奉公守法的良吏,如为政识大体、顾大局、行事多替百姓着想的李尧栋,知人善任、折狱平允、有“魏青天”之称的魏定国;有文名政声齐著的儒官,如善书法、能诗文并因乡试、殿试、会试皆获榜首而世称“三元”的陈继昌,被公推为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的史学家、最为专精的汉学家的“一代儒宗”钱大昕;有守节改良的栋梁,如拒绝与英法联军议和、被俘后“耻食敌粟”绝食而亡的叶名琛,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和民族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张之洞;亦有毁誉参半、过大于功而频遭物议之辈,如既身体力行治河有功被特加恩赉、又屡生事故陈奏不实遭革职逮问的康基田,私订《穿鼻条约》割让香港在先、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于后的琦善等。
瞻园原为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府邸,顺治二年(1645年)清王朝底定江南在此建布政使衙门,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这里又先后成为杨秀清的东王府和赖汉英的丞相府,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再恢复为布政使司署。因此,这里与明、清两朝及太平天国盛衰兴亡的历史相始终,既镌刻着王朝兴盛之时的辉煌与荣耀,也承载了政权衰败之际的落寞和无奈。现在,园内不仅有布政使司署历史资料展,还有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展等,人们在此久负盛名的“金陵第一园”中游览参观,既可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又能增长知识、感悟历史。
http://s9/mw690/0026RH9Uzy7k4R9CTZ668&690
http://s1/mw690/0026RH9Uzy7k4RdUGYgb0&690
http://s15/mw690/0026RH9Uzy7k4RhitA20e&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