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说|拜拜,生离死别之痛

标签:
育儿娱乐星座文化体育 |
http://s9/mw690/0026QFOrzy7bBnM3QIo58&690
由于崇尚佛教的原因,我喜欢去庙里。
当然,每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就是门口的小卖部。
你可以感到人世间的浮躁,在小卖店部里也毫不掩饰。在潘家园市场批发价10元的东西,在这里可以卖出200元。美其名曰“开过光的”。
但我依旧会买东西,我买的是书。
《你可以不怕死》就是我在某寺庙的小卖部里邂逅的,吸引我的并不是标题、作者,而是译者。
译者是胡因梦,李敖的前妻。所以,我就买了。
但打开书,我却傻掉了。这本书揭开了我好久走不出去的怪圈,就是生与死。
这本书是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的作品,他是一位出生于越南和尚,在全世界传教,在美国的华人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我自从得到这本书,又去当当买过几次,送给刚逝去亲人的朋友,帮他们走出那个坑。
今天,我手边没有这本书,总是买了送,送了又买。
下面这段话,是当当网对这本书的简介:
《你可以不怕死》作者一行禅师以他的亲身体证,提出了有别于虚无论和灵魂永生的生命哲学:
死亡不是句点,透过深观修持的体悟,你会发现超越死亡的秘密——死亡这件事并不存在。
就好像云承继了大海、河川以及太阳的高温,而雨又承继了云,事物永远在延续着。
事物的消失只不过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呈现。
生、死、来、去只是我们制造出来的概念,而这些幻象就是我们苦难的源头。
一旦洞察万事万物皆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同无异,无存在无不存在,体认到自己无法被摧毁,我们就能“重生般”地享受和欣赏人生了。
你看明白了吗?这本书的关键词,不见得是生死,而是“幻象”。
我们看到的世界,都是驱壳给你的。驱壳不可能陪伴人一辈子,当驱壳不存在的时候,不要哭泣,不要悲伤。
因为,“万事万物皆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无同无异,无存在无不存在”。
人都有贪欲,最大的贪欲莫过于怕死。为什么怕死?是因为没爱,还是没信仰,我认为都是偏见。
人最大的悲哀:是不知道自己的得与失,不知道自己是谁。
以为天空、好空气、阳光都应该是我们的,全世界都应该听我的,所有的亲人都应该爱我,且永远属于我。
这,哪里可能呢?
所以,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是意外。
这本书的宣传语是:你快乐的程度,取决于你的心的自由程度。
说实话,当时所谓的看明白这本书,是走出一位师长的突然离世,差不多也有三年多了。
正好看到这本书,我也就想明白了:我的驱壳与师长的驱壳缘分就是10年,多一个月都是奢求。
但当时我束缚于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每天加班,每天痛苦,每天都在不明不白地活在工作中。我需要名气,我需要这种职业尊重和职业虚荣。
那时候,我是一个有心脏,但没有心的人。因为,我不自由。
后来,我主动丢掉了这份在很多人看来是金饭碗的工作,走进社会,寻求我的新媒体梦想和全媒体思维。
我才发现,自己看清楚了自己,更看清楚了这么多年的敬业精神,只不过是贪图名气。这没用。
看不清自己,就是白活一场,所谓的痛苦是徒劳的。
再以后,遇到亲人有病,亲人离世的事件,我不再怕死。
我知道驱壳的缘分,知道怕死就是贪念,知道没有自由的心才会怕死。
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给你一天假期吗?不是。
我儿子才9岁,他说,屈原是一位伟大的人,但他没有弄明白一件事,就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别人活着。
我觉得这话很经典,送给各位。
你多问问自己是不是真开心吧。我的不怕死处方送给您,每天问问自己为谁活着,做了多少件让自己愉悦的事。
记者思维是跳跃的,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跟大家聊聊不久前网络热传的一个新闻事件。
一家医院把两位老人弄到一间病房,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生离死别,很是震撼。
当然,这被网友又称之为“感动中国”了,老太太老年痴呆晚期,回家不到一周就离世了。
但我注意到新闻中有个细节,老爷子这辈子最大的事业,除了工作,就是伺候老伴,不让她操心。
我在做记者期间,连续三年采访老年痴发呆义诊,发现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不操心的人特别容易老年痴呆。
我身边有些朋友,家里的顶梁柱(父亲或母亲)去世不到半年,另外一半就老年痴呆了。
全家人尚未从这个痛苦中走出来,又进入另一个漫长的痛苦之中。
冷静点吧,各位朋友,这位自私的老爷子这辈子最大的事业,就是享受他自己爱老伴的这种感觉。
这不是真爱。
真爱是平等的,健康,长久的,更是不畏惧疾病和死亡威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