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级名老中医周乐年大弟子李少哗:疑难病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2017-04-20 10:48:20)

         http://s14/mw690/0026QFOrzy7arAEp0616d&690

李少哗主任

       笔者于上个世纪70年代西医院校毕业后,从事西医临床诊疗工作。自1986年始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周乐年教授,30多年来基本上走着中西医两套诊疗技术并用的道路。

        在错综复杂的医疗实践中,通过周师的言传身教深感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模式正确与否是高于具体技术层次的,是应首先认真研究,正确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跟师学习和临证体会谈谈这方面的想法。 

         诊断做到中西医均正确

         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在诊断方面既须明确西医诊断,又须明确中医“病”的诊断和“证”的诊断。

        否则对疾病的发生机理,发展趋势,愈后转归,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曾见不懂西医的纯中医工作者,把不典型的心绞痛误认为是左肩背痛,按中医“漏肩风”治疗;把恶性肿瘤患者,当一般内科病治疗,延误诊断,影响了正确治疗,造成医患纠纷。因此,对于临床工作者西医诊断知识十分重要。

        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去不易鉴别的疾病在CT,磁共振等应用以后得到明确诊断。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新的检查技术能力。

       在应用中医药治疗时,尚须明确中医“病”的诊断和“证”的诊断。近些年来,笔者体会到用中药治疗而以西医诊断为依据则疗效不佳,有部分病例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其原因是中药和中医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中医辨证辨病结合论治的方法,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才能有优良的疗效。

       中医临床总喜欢某方加减,即是在错综复杂的病、证差异中调整处方至更加既对病又对证,以期取得梓鼓相应、立杆见影之奇效。

       中西医治疗方法合理选用

       中西医临床工作者特别要注意两套知识的合理分工,合理配合使用等问题。大体来说:中医药效优的用中医药治疗;西医药得力者,用西医药治疗;如需手术或抢救者,还是以西医为主。

       中医药可以治疗其中的一部分,但要严格掌握,逐步研究。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则应首选和主要用中医药来治疗。

       因为西医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缺少对因治疗的药物。如上感、各型肝炎、病毒性肺炎等中药治疗确实优于西药。

       此类情况应广泛研究,逐渐形成针对不同病种,中西医合理分工的临床工作程序。

       在一种病治疗中,中药和西药同用,也应分工针对其病的某一方面,不应中西药盲目相加。如恶性肿瘤患者在西医化疗,放疗后,即不必主用中药抗癌,而重点放在扶正,对抗放疗、化疗副作用方面。

        中西医互相渗透

        中西医融汇贯通,发展新的医学观点和学派,这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的任务之一。

        解放以前,中医界有中西医汇通派,做过一些初步的探索。建国以来西医学中医,中医学西医,为融汇贯通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对中药进行药理作用实验研究,基本摸清了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开展对部分方剂的药效学实验研究,这对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临床应用中医药提供了现代实验依据,对部分病人提高了疗效。

        如高血压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具降压作用的药物;对冠心病,在辨证用药时选用对证而又具有扩血管的药物等均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在某病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方面,中西医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借鉴提高。

        如对骨折固定,西医主张跨关节固定以防止移位,保证理想的解剖复位,而中医则主张不跨关节固定,在固定期活动关节锻炼,促进愈合,保证良好的功能复位。

       这对临床工作者合理使用方法,提高疗效,无疑益处极大。

       中西医融汇贯通尚有很多思路和领域可以探讨。临床上曾有人试用中医理论指导用西药,收到良好效果。

        如中医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实大便”,是指治疗水湿为患的泄泻,应当利小便。

        有人依此用双氢克尿噻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腹泻,中医辨证属湿邪内郁证水泻的病例,收到极好效果。

        也有不少新药是以西医理论指导用中药,疗效良好,如治冠心病的参芍片等都是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药理作用的中药为主组方的,临床确实深受患者欢迎。

        防止中西医知识互相干扰

       临床实际中应用得当,中西医两套知识是互补的,但若应用不当,也有互相掣肘,造成不良后果的。

       曾有一位中医师,自己患急性细菌性痢疾,则内服痢特灵,静滴四环素并以白头翁汤煎服,用药至第四天,痢疾症状反而加重,每日泻二十余次,纯浓血便,并增恶心,呕吐,滴水不进,成为中医的“噤口痢”。

       此病例完全可以用西药治愈,由于加服中药,过分苦寒,损伤脾胃,使抗生素也难以发挥作用。

       后经其他中医,单用温补方剂治疗,才获痊愈。此类不正确的使用中药干扰西药治疗的临床病例屡见不鲜。

       同样也有西医干扰中医药治疗的情况。如蛇胆川贝液,本治中医单纯轻型的痰热咳嗽,但有些医者则用于治疗一切慢性支气管炎。岂不知慢性支气管炎中只有部分属单纯轻型痰热证,该药有效率也就不足少半数了,用之日久由热变冷,渐为人们所疏远。

       中西医知识合理应用,进而达到中西医融汇贯通,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在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肩上,我们应当有计划地、谨慎地进行广泛探索,为创造我国独特的新医药学说而努力。

        出诊医院:北京长安中西医结合医院(百度可以检索到该院网站)

        作者简介:李少哗,国家级名老中医周乐年工作室主任,周老亲授弟子,出身于中医世家。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原总参谋部(309)总医院肌无力诊疗中心专家。 现任北京长安中西医结合医院肌无力诊疗中心主任,肌无力团队首席专家。

        业务专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尤其擅长治疗重症肌无力、梅杰综合征、眼睑痉挛、儿童瞬目综合征、肌无力综合症、各型肌营养不良、肌强直、运动神经元病、脑血管病、脑白质变性、脑萎缩、梿枷臂综合征、梿枷腿综合征、帕金森病、平山病、腓骨肌萎缩症、僵人综合征、线粒体肌病、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周期性麻痹、多发性肌炎、脊髓空洞症、硬皮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肌肉无力、肌肉萎缩、肌肉痉挛、肌张力障碍等有独特疗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