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隐侠——马汀•马吉拉

标签:
马汀&bull马吉拉时尚 |
分类: 文章发表 |
http://s16/bmiddle/733d1783tb62c1755d9ff&690
(原文发表于《服装设计师》2011年11月刊)
上世纪70年代,处于破产状态的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arry)出于节俭的考虑,用“拾荒”而来的材料改建自家老旧的住宅,由此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冠以“解构主义建筑师”的称号——尽管在改建过程中吓跑了一些曾与他合作过的房产开放商。解构,不仅给这名建筑师带来事业的重大转机,也成就了另一位独立特行的设计师,他将过时的旧衣拆分之后重新组合为新衣,他就是比利时服装设计师马汀·马吉拉(Martin Margiela)。
马汀·马吉拉于上世纪50年代末在比利时鲁汶(Leuven)出生。1977年进入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Antwerp)学习时装设计,与前卫的“安特卫普六君子”是同学,并且被许多人当做“第七君子”。大学毕业后,1980年至1981年期间,马吉拉在米兰成为自由服装设计师。1982年至1985年,又回到安特卫普,成为自由时装造型师。1985年至1987年,马吉拉成为法国服装设计师让·保罗·戈蒂埃(Jean Paul Gautier)的设计助理。1988年,马吉拉在法国巴黎创办“马汀·马吉拉时装屋”(Maison Martin Margiela)品牌,同年,举行首场春夏女装发布会。1992年,与意大利针织品牌“迪安娜小姐”(Miss Deanna SPA)合作推出个人针织系列。1997年至2003年,马吉拉成为爱马仕(Hermès)品牌女装的创意总监,直到戈蒂埃接替他担任爱马仕的创意总监。
1997年5月,马吉拉突发奇想,把0至23这24个阿拉伯数字分三排打印在白色标牌上,通过圈划不同的数字来区分不同定位和品类的产品线。 1989年开始推出的“1”为前卫、怪诞、新锐的女装,也是“马汀·马吉拉时装屋”最早推出的产品线,至今仍是T台上品牌概念的形象产品。1999年推出的“10”,为新锐的都市潮流休闲男装。2004年春开始推出的 “4”为高级女装,2005年春推出的“14”为高级男装,它们的风格都偏向于高级与经典。1997年开始推出的基本女装“6”,在2004年独立出来后,衍变为中性化、年轻化的“MM6”女装线。数字“0”则代表手工制作系列,例如,同时圈划“0”和“1”代表手工制作的女装系列,同时圈划“0”和“10”代表手工制作的男装系列。此外,在每件服装的标签上都会注明此款设计出自哪个系列,例如标签上注明“仿制品”(Replica),表示该件衣服是复制旧物的设计。此后,“马汀·马吉拉时装屋”还推出眼镜产品线“8”,珠宝产品线“12”,香水产品线“3”,物件及印刷品“13”。除了这些圈划数字代表的产品线,还有1993年开始推出的著名公益性质产品线“艾滋T恤”(AIDS T-shirt),印着对抗艾滋病的文字,每季推出一个颜色组合,并且每季都会更换不同的T恤底色和字色,是时尚人士求“衫”若渴的收藏品。香港的著名词作家、时尚评论人黄伟文专门为“马汀·马吉拉时装屋”的“艾滋T恤”撰文《关于一件衫的2000字》。其中曾写道:“一般老资格时装人士则继续炫耀身上第一季的军绿底黑字古着为荣”,并在文中归纳出“艾滋T恤”出品后,截至当时曾经有过的16种底色与字色的组合,他本人也以猜测下一季将推出的“艾滋T恤”的配色为乐,虽然鲜少猜中过。时尚发烧友们对马吉拉时装的细细玩味可见一斑。虽然其中不乏追逐潮流、标榜独特的伪粉丝,不可否认也有一大批臣服于马吉拉非凡创造力的忠实铁杆粉丝。
马吉拉不仅是时尚爱好者的偶像,也是许多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的偶像。在一些国际品牌的秀场上能够明显看到马吉拉的作品痕迹,例如马克·雅各布斯(marc Jacobs)、亚历山大·麦克奎恩(Alexander McQueen)等,服装设计师不仅从马吉拉的设计作品中汲取创作灵感,甚至也是“马汀·马吉拉时装屋”的忠实顾客,难怪马吉拉被称为“服装设计师的服装设计师”(Fashion designer’s fashion designer)。对马吉拉的时尚创造力,安特卫普时尚博物馆(Mode Museum)艺术总监卡特·德博(Kaat Debo)给予极高评价:“马吉拉对时尚的影响力巨大,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主流时尚,其实他在20多年前就曾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展现于世人面前。例如,衣服的毛边处理或衣片拼接的缝头置于衣服表面,这些在如今司空见惯的设计手法,他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运用了。”马吉拉的创作风格受日本前卫设计师川久保玲(Rei Kawakubo)的影响颇多,在上世纪80年代,川久保玲带给巴黎的时尚冲击波也波及了在时尚界初出茅庐的马吉拉。与传统的优雅背道而驰的川久保玲时装,给马吉拉带来对服装的更深层的思考。马吉拉的解构服装被人们津津乐道,但他自己并未给自己的设计贴上“解构”标签,也无关环保理念,他只是想通过回收和重组被遗弃的旧衣,给予它们第二次生命,他坚持,对于一件旧衣服的处理方式,应该优先考虑如何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去让它重放异彩,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弃而不用。这让人联想到东方文化传统中显示“穷人的智慧”的“物尽其用”。只不过与传统的旧物改造方式不同的是,马吉拉刻意让大家看到改装的痕迹,让服装中藏匿的不完美之处全部暴露,并以更多样、更新奇的方式加以实现:旧的军袜被拆开并重新织成毛衫,完整的纱线手套拼接成背心,优雅的薄纱长舞裙改装为上衣,二手的黑色外套被剪成一条连衣裙……他还曾设计以三种不同面料做衬里的裁剪精良的上衣,却把衣服袖子扯掉,露出撕裂痕迹,这款设计的来源可追溯到中世纪雇佣兵用来表现骁勇善战的“撕裂装”(Slashing Garment)。所有这些背离时尚传统的离经叛道表现都是源于创造力,也就是马吉拉口中所说的“真实性”。马吉拉就是要揭开时尚光鲜亮丽的面具,把“真实的”服装呈现给大家。马吉拉出道20多年以来,在这“名人效应”愈演愈烈的时尚界,始终保持其低调本性,不喜欢抛头露面,只有一两张个人照片公布于媒体,发布会之后也从不走到前台鞠躬谢幕,总是以传真的形式接受媒体采访,并且署名无一例外都是“马汀·马吉拉时装屋”,而非本人姓名。对于马吉来来说,他不过是一直遵从两项工作原则:一是他已经通过设计作品本身表达了他想说的内容;二是这些作品都不是个人产品,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因此,以曝光为己任的媒体只能无奈地称马吉拉为“时尚隐侠”(Fashion’s Invisible Man)。
与许多设计师品牌一样,“马汀·马吉拉时装屋”为了加速发展的步伐,在2002年被“迪索”(Diesel)品牌创始人、OTB集团(Only To Brave Group)执行总裁伦佐·罗索(Renzo Rosso)收购,罗索成为“马汀·马吉拉时装屋”所属的NEUF集团(NEUF Group)的大股东。收购“马汀·马吉拉时装屋”之后,标榜 “时尚贩卖的不是销量,而是梦想” 的罗索雄心勃勃,对品牌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并大刀阔斧地开展一系列发展战略措施。在完成收购两年后的2004年,罗索说:“我对现在的品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力量,公司已经做好向市场全面出击的准备。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双方都很清楚品牌的形势。公司不是处于很好的运行模式下,在之前它更像一个家庭在运作,而现在,公司更有组织性,我们都以新的信念为基础。”罗索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实现“马汀·马吉拉时装屋”销量翻倍达到6千万欧元(按当时汇率折合8千万美元),改进生产与销售,在全球开设更多店面,增加更多产品线。具体措施包括:整合意大利的物流与生产,优化生产能力;招聘设计师并组成9人设计团队辅佐马吉拉,增强设计开发能力;招聘新的市场营销人员;建立专业的产品系统实时分析销售情况;继2003年开设的伦敦店、东京店、大阪店之后,计划在2005年开设纽约店,在2006年开设米兰店,将巴黎旗舰店迁至更宽敞的位置,并继续推进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产品销量增长;继推出高级女装“4”和高级男装“14”之后,又将基本女装“6”改为在形象和价格上更易被接受的“MM6”;新推出全皮革产品和鞋类产品;计划推出香水和太阳眼镜产品线。显而易见,罗索的各项举措都是围绕“销售量”展开,这应该也是他决意收购“马汀·马吉拉时装屋”的初衷。当然也要感谢罗索的举措,才让更多人知道、了解和体验到马吉拉的设计,而有心之人自然也能通过作品感受到马吉拉的创作理念,这想必也是马吉拉甘心被收购的初衷。罗索说得没错,虽然在收购之后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线,但是“马汀·马吉拉时装屋”是一个整体,它提供的不仅是产品,更是“马吉拉式”的生活方式。罗索也从马吉拉那儿学到一些抢占市场的策略,其中一些还被运用于他创立的“迪索”品牌。
然后,双方携手共进的几年之后,时尚界开始出现马吉拉要离开“马汀·马吉拉时装屋”的传言。即使是在强强联手、团队作战的当下,设计师与收购方之间似乎还是难以达成完全的共识,总要有妥协的一方。为了保持品牌的发展,设计师品牌难逃被实力雄厚的财团收购的命运,时尚行业已经身陷连横合纵的战国时代,以称霸时尚界的LVHM集团、瑞士厉峰集团和巴黎春天集团“三大门派”为首,“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游戏层出不穷。感性的设计师们以表达个人理念为首,理性的财团们以销量最大化为首,设计师坚持个性与资本运作市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这一点在“马汀·马吉拉时装屋”上同样得以体现。新东家风风火火的市场营销策略毋庸置疑迅速扩大了品牌影响力,但这与马吉拉的处世哲学相互冲突。马吉拉希望“马汀·马吉拉时装屋”的忠实粉丝们像寻宝一样,需要通过努力才能发掘到他的服装,作风低调的“马汀·马吉拉时装屋”在被收购之前都不曾出现在电话簿上,设计师马吉拉的名字也从未出现在作品上或店面外。个人品牌被收购,就好像自己的亲生孩子寄养在豪门一样,外人看来都是风光无限,然而其中的情感纠葛也只有“亲生父母”们自己知道。2008年,马吉拉停止设计工作,开始寻觅“马汀·马吉拉时装屋”的设计接班人。当年,正与吉尔·桑德拉(Jil Sander)洽谈合作协议的比利时设计师拉夫·西蒙(Raf Simons)被马吉拉相中,希望他能接管“马汀·马吉拉时装屋”,但无疾而终。同年秋天,西蒙同意与吉尔·桑德拉签署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罗索表示,他为马吉拉的决定感到高兴,但是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设计团队,马吉拉已经很少参与品牌的设计工作,除了个别特殊的项目之外。言下之意,就是马吉拉的离开不会对“马汀·马吉拉时装屋”造成太多影响,这也是给广大马吉拉迷们的一颗定心丸。2009年,在迎来“马汀·马吉拉时装屋”品牌创立20周年之际,罗索对媒体确认,马吉拉不再直接负责品牌的设计工作,但是他们也不打算为“马汀·马吉拉时装屋”招募新人取代马吉拉之前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惟有他们强大的设计团队。得益于罗索精明的经营,马吉拉的退隐并未动摇“马汀·马吉拉时装屋”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
马吉拉说:“心灵应该也可以主宰头脑。”他坚持以作品代言,是纯粹的实力派,就像武林中最顶尖的高手,从不参加武林争霸大会,也不频频现身江湖,但是关于他的江湖传闻从未停歇。他始终听从心灵的指引和安排,不会在纷繁复杂的江湖中迷失自我,享受着“隐侠”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来去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