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坏小子的死亡美学——亚历山大·麦克奎恩

(2011-09-30 11:30:04)
标签:

时尚

alexander

mcqueen

死亡美学

杂谈

分类: 文章发表

 http://s3/bmiddle/733d1783tae204828f782&690

 

原文发表于《服装设计师》201110月刊)

 

    2010年2月11日,英国天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克奎恩(Alexander McQueen)自缢于伦敦寓所。此事震惊全球时尚界,为璀璨明星的陨落扼腕叹息,也因他的猝死之谜众说纷纭。时年40岁的麦克奎恩正值壮年,他的时装事业如日中天,他在业界已经赢得广泛的赞誉和追捧,他拥有的财富足以让他过任何想要的生活,然而,在他母亲去世后不久,他却放弃了这一切。据麦克奎恩的好友乔治·布罗威尔(George Blodwell)描述,“他为母亲而活,所作所为都是为取悦他的母亲……他受母亲的影响至深,上周他母亲去世,我认为他觉得‘一切都不再有意义’。”他真是一个恋母情结严重的大孩子吗?  

2004年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上有一段有趣的访谈,受访者是麦克奎恩,采访者则是他的母亲。从这对母子气氛轻松的问答对话中,能明显感受到母子间的亲密与默契。在这段对话中,麦克奎恩被问及“最害怕什么”时,他的回答是“死在您(母亲)之前”,又被问到“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您(母亲)”,当被追问原因时,他却避而不语,这是采访中他唯一拒绝回答的问题。母亲不仅给了他生命,也是他的精神导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启迪他、支持他、鼓励他、为他而骄傲。除了母亲,还有一位麦克奎恩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艺术导师——伊莎贝拉·布罗(Isabella Blow)。这位“从不穿平底鞋出门,衣橱里没有一件牛仔装”的英国时尚女王,不仅慧眼独具发现了麦克奎恩这匹千里马,并且以自己的艺术品位、鲜明个性和对时尚的执念成为了麦克奎恩的灵感缪斯。她永远是麦克奎恩时装发布会场上最抢眼的人物,也是他的服装作品的身体力行的最佳诠释者。然而,在2007年5月8日,她却不堪癌症的痛苦折磨而自尽,麦克奎恩痛失知音。虽然麦克奎恩的追随者甚众,但是唯有这位引导他走上时尚之巅的女性,真正能够读懂他那些美得令人窒息的作品,领悟其中蕴涵的英伦精神。麦克奎恩在短短三年内连失两位至亲,终于难抑哀伤与绝望,舍命寄哀思,如同当年伯牙绝弦祭知音。对于这个内心丰富的天才来说,不管拥有多么令世人称羡的生活,如果内心深处那种找不到共鸣的孤独感萦绕不去,不啻于一无所有。

 

    麦克奎恩的自尽是源于他不热爱生命吗?当然不是。或许正是他太热爱生命了,热爱到了极致。如尼采所说“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麦克奎恩很喜爱关于大自然、科幻的节目,他对生命的丰富形态不断探究,科幻故事《异形》也是他的灵感来源之一。他生前打造的最后一场时装作品发布会《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Plato’s Atlantis)想要表达的就是,反转达尔文进化论中人类从海洋生物进化到陆生生物的过程,让人类从陆地重回海洋,就像沉入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大陆。秀场上那些如皮肤一般附着在人体上的蟒蛇纹样、闪着鳞片光泽的服装,正是蛇与人类这两种不同生命形态的融合。对于麦克奎恩的离世,卡尔·拉格菲尔德如此评论:“我发现他的作品相当有趣而脱俗,其中总有一些对死亡的沉迷。有时候他的作品是非人道的。谁知道呢,也许时常与死亡做游戏之后,就会被死亡所吸引。”惨白的脸庞、僵硬的表情、夸张变异的体型,他的作品就像那些神秘古堡中的吸血鬼故事一样,美得凄厉,美得摄人魂魄,若隐若现地飘荡着死亡的气息。就在母亲去世的前一天,他在自己的推特(Twitter)中写道:“从天堂到地狱,再由地狱到天堂,生命如此可笑。美可以来源于最匪夷所思的地方,甚至是最令人作呕的地方。”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生命的形态之一。麦克奎恩热爱生命中的生存,也热爱生命中的死亡,并且都以美的方式去加以呈现。

 

    天才的精神世界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揣摩明白的。也许天才与常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天才们会情不自禁地把生活中的一切推向极致。他们获得常人望尘莫及的成功的同时,也身处常人不能理解的痛苦煎熬之中。麦克奎恩所缔造的是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他给我们留下的绝美作品随着他的离去而显得更加珍贵和神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