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切片为课堂诊断、治“病”

标签:
教学切片诊断治“病”评价 |
分类: 奠基工程 |
——“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四期学员深度培养阶段集中培训
11月4日(上午)反思
静海区大邱庄镇津海小学
11月4日上午,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四期学员深度培养阶段集中培训进行讲座的是河南大学教科院魏宏聚教授,他是博士生导师,他主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切片诊断:构想与操作》。魏教授关于课堂教学切片的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这充分说明此研究成果在评价课堂教学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
什么是教学切片?教学切片就是包含某一技能、相对独立的教学片段。教学切片诊断,就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分切片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我以前在跟老师们交流时把一节语文课分成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课前精彩交流环节(即暖课环节);(2)新课精彩导入环节;(3)课堂精彩展开环节;(4)课堂精彩提问环节;(5)课堂精彩生成环节;(6)课堂精彩评价环节;(7)课堂精彩结课环节。
今天再思考,这只是一节课整个教学流程的顺序呈现,如果细化成独立的教学片段,还有很多缺失。魏教授的课堂教学切片把教学片段细化为十二个公共核心教学设计:(1)前置性作业设计;(2)教学标预设与叙写;(3)情境导入;(4)教学目标呈现;(5)有效提问;(6)教学中生成事件的处理;(7)小组合作的有效性;(8)教学结构与教学线索;(9)教学重难点处理意识;(10)教学过渡艺术;(11)板书设计;(12)结尾。
这样细化的目的就是在对一节课进行评价时,可以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把一堂课的每个教学片段进行解剖,发现优点,找出问题,然后依照标准开展有效的评价,进而把教学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归纳、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操作性理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评价方式,魏教授例举了很多课堂实例,记录其中一个关于语文课的案例加以说明。
课堂教学切片诊断案例演示:语文教学中“有感情朗读”目标达成教学设计规律。
展示课例之前,魏教授明确了诵读的标准:何为诵?在古诗启蒙教学中,诵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就诵(有感情地朗读)。那么朗诵的标准是何呢?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将通话正确、流利、有情地朗读课文,是明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述成“有感情明读”的基本要求就是:1.普通话:2.流利;3.有感情(内容的理解,声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
片段一:《搭石》
老师要求学生齐读课题,全体学生在读的时候声音在拖长,明显的存在唱读现象。而教师并没有及时地纠正。这就为后面的齐读埋下了隐患。果然,在课的进行中,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的时候又出现了集体唱读的情况。
切片分析:教师在导入环节,听到学生们唱读课题的时候,就应该及时纠正,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
片段二:语文教师讲纠正唱读的方法
生:一排排——搭——石(学生存在唱读现象)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书的时候要像说话一样自然。
师:请同学们跟着我的节奏读:“一排排搭石。”(范读)
生再读……
师:比刚才好多啦,看看这一遍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如果效果不太好,鼓励的同时再引导读)
生再读……(基本消除了唱读现象)
切片分析:当全体同学出现共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必须有方法地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时教师的示范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位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给全体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帮助同学们明确了好的朗读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再全体齐读的时候,唱读现象慢慢就消失了。这就是有效的教学指导片段。
片段三的《伯牙绝弦》和片段四的《乞巧》则从两位教师正确诵读引导的角度进行了切片分析,两位老师的共同点是巧妙地设计了吟诵的层次,并利用自己扎实的基本功示范吟诵,不仅引导学生也学会了吟诵,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由这两个课例魏教授总结出归纳出实现有感情朗读的四个基本要求:(1)有感情朗读,必须理解文本意思,教师要先强调文本的内涵,这是感情生成的依据,理解内涵与朗读是互为条件。(2)教师要有读功,要示范读,这是实现有感情朗读的基本条件。(3)
魏教授利用鲜活的课堂实例深入阐述了教学切片的意义和具体实施的方法,为老师们评价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课例打开了一扇窗。这样的讲座接地气,极具指导意义,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实际中尝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