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光月
今天是9月18日,一个特殊的日子,一个让国人勿忘国耻的日子。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静海小语人一行6人赴天津市实验小学参加“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主题读写’教学研究”
课题开题会暨阅读、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此项活动是为配合推进小语新部编本教材的逐年使用,由市教研室小语学科与专注少儿阅读与写作的新蕾出版社进行合作的。活动内容的主要安排为上午由南开区汾水道小学赵寅老师执教阅读教学展示课——共读《俗世奇人》,然后由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忠豪教授进行评议和做学术报告;下午上课的教师为河西区师大二附小冯巍老师,他执教的是习作教学展示课——《推荐一本书》,评议的专家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丁炜博士。

赵老师的课依旧沉稳、大气,一本《俗世奇人》18个人物,18个故事,18篇文章,让孩子们在一节课内共读这些内容,没有方法的引领和巧妙的设计是很难做到的。赵老师课前的预习布置很细致,孩子们在课上以交流为主,先是对一个人物的特点和绝活进行总结、交流,然后分组感悟三个人物,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很流畅,妙语连珠,引得现场老师掌声不断。短短的一节课,十几个人物的特点被孩子们总结得十分到位。作者的表达特点也在进一步朗读中得到了明确。吴教授在点评这节课时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赵老师的课目标(一是评价书中的人物;二是品味天津味儿的语言)很明确,对学生如何阅读的指导也是很有效的。吴教授给出的建议是:目标还可以再集中一些,天津话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评价人物也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比如评价时要有对单个人物的评价,分组时也要有对三个人物的整体评价,单个人物如何评价,三个人物联系在一起如何评价,都要指导到位。孩子怎样评价得有创意,评价得有深度,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
随后,吴忠豪教授进行了题为《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的学术报告。报告分为三大部分进行:第一,语文课教学模式的学理分析;第二,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重新选择;第三,实践型语文课型的构建。吴教授反复强调“讲读课文”是低效的教学模式。其间他举了很多课的实例,在座的老师们明显地感觉到我们的很多教学都在做与语文无关的事情,都在做无用功。接着,吴教授提出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这个内容在吴教授的书中有详细的叙述,老师们听后频频点头,豁然开朗,对于语文课该教什么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吴教授在报告中向老师们推荐了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他帮老师们分析了阅读的四个层次,明确地告诫老师们小学阶段的阅读应该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上,而不是越位到第三层次。吴教授强调了大量背诵的好处,语言积累得越多,阅读就越有效果。他认为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变最有效的方法是尝试运用,要把课文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他提出小学阶段朗读技能要达到200小时以上,而默读技能要在2000小时以上。最后,吴教授详细阐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语文课程。他明确了阅读实践和表达实践的比重以及知识方法在每周教学的次数。在结束的时候,吴教授引用了余秋雨的一句名言“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烦,邪道至玄、至晦”。鼓励全体语文老师走出自己的至简的、有效的语文教学之路。

下午的习作指导课由冯巍老师执教,我们是多年的好友,他的习作课我还是第一次聆听。冯老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推荐一本要从几个方面推荐,然后再从这几个方面学会写推荐语,并在推荐的过程中享受读书的快乐,也让被推荐的人感受阅读的乐趣。
丁炜博士同样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她在点评后做的报告的题目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丁博士首先明确了什么是写作?写作是做事,写作是实践。写作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也是一种召唤。它的意义在于:鸣出感兴,表白自我。也就是“我写故我在,你写故你在,他写故他在。”她还谈到了写作需要交往的环境,交往是语言的源泉。交往分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物等三类。丁博士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谈到了基本语言表达方式的构成:3—2—1,即3:构成语言表达形式的三个层面:句、句群、篇;2:与语言表达方法相关的2个点:功能与内容;1:贯穿语言表达方式的1条线:并列—连贯。她利用自己研究的课题中的具体课例详细说明了怎样做到这个3—2—1,给老师们很多的启发和思考。最后,丁博士阐述了怎么教:写作过程为纲,前写作怎样,写作怎样,后写作怎样,总结为五个度,即:有程度、有精度、有相关度、有高度、有力度。她希望小语人与她一道走写作教学研究这条路,并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
专家讲座之后,曹主任结合天津小语的发展思路阐明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今后的工作重点。在杨志平老师宣读专家对课题的评议结论后活动结束,我们每个小语人却久久沉浸在与专家思维的碰撞中……
“主题读写”,小语人要走这一条路,加油。
(注:相关资料等曹主任上传平台后再与大家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