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光月
寒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假期,因为按照老人留下的传统,有很多事情要做,这是生活中的另一种忙碌。于是预定的读书计划有的时候不得不进行更改。不过自己并没有忘记初衷,还是陆陆续续地坚持阅读。《写作教学教什么》这本书读过了“习作教学的新进展”“交际语境写作”
和“功能性习作学习”等内容。有的地方理论性很强,理解不是很透彻,我只能根据自己的习作教学经验努力去体会和感悟,并记录下触动比较大的文字。
一、习作教学的新进展
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提到了一个现象:很多孩子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阅读笔记,积累了很多的好词佳句,按道理应该说写作水平不低了,可是有的时候在考试的时候写出来的作文成绩却很一般。虽然这点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并不明确,但仍能给我们以思考。王栋生老师在2006年前后发表在《南方周末》的一篇长文里曾谈到“江苏高考的阅卷老师平均阅读一篇高考作文所用的时间为37秒”,那么,小学阅卷老师肯定用时还要少。这就是说随笔写作和考场作文有着很大的区别。随笔写作以及日记、博客的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写作,是更侧重于指向为抒发自己的习作。而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就不属于这样的写作,它更倾向于“规定状态的写作”(这里我个人的理解点是考场作文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写作去换取更多的分数。如从书写、字数、格式、扣题、布局谋篇等诸多细节上多加以关注。)这部分内容主要就是提醒我们语文老师不同类型的写作活动应当具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和评价标准。我们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应该考虑这一点并不断强化。
另外,这部分内容让印象深刻的还有这样一个案例。作者谈到了国培时我们天津的一个教研员提出的问题:“我的女儿读了很多书,但是写作水平并不怎么样。”他想问阅读对写作到底有没有促进作用?这个问题其实在我的心中也有过很多次了,可能很多的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作者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我读初二就读《三国演义》,高中读了《红楼梦》。初二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爸问我《三国演义》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爸爸什么也没说,然后给我背诵了一段对隆中景色的描写。我爸爸还讲过他曾经跟一个同事两个人比赛背《红楼梦》里的那些诗词,那些匾额。爸爸讲完这段话后,我脸红得厉害。因为我读三国就知道打打杀杀,我不喜欢。《红楼梦》我喜欢,但是我喜欢的是林黛玉又哭了,贾宝玉哄她没有。至于那些诗词,读到那里的时候我会跳过去。”看到这个案例,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阅读对提高习作水平的促进作用有多大取决于阅读时关注的角度和阅读的方法。只有把读什么?读多少?怎么读?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读”和“写”才能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二、交际语境写作
这部分中作者针对写作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分析了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文章写作、过程写作、交际语境写作。他认为写作课程范式从“文章写作”到“过程写作”再到“交际语境写作”的演变是一种进步,是人们对写作本质认知不断加深的结果。“文章写作”主要关注写成的文章是“什么样”;“过程写作”主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交际语境写作”重点关注文章“为何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等更深层次的问题。我觉得这与前面提到的不同类型的写作活动是紧密关联的,是思路一致的。
随即,作者又细致地分析了“重表达”和“重交流”区别。我国传统的作文向来“重表达、轻交流”。过去的教学大纲强调“能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现在的课程标准强调“有创意地表达”,都有着明显的“表达主义”的取向。其实是“文章写作”观。虽然目前的课标中有“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二学段),“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三学段)等交际写作理念,但长期以来,我们追求“立意高、选材精、结构严、语言美”为写作课程目标,注重文章的制作技巧和表达技巧,却忽视了交际技能和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却喜欢发短信、网络聊天,或者类似交流活动。这就说明了“重交流”才是语言教学的核心。“学生的真实生活应用与生命成长本身”才是写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作文不应该是一种令人头疼的作业形式,不应该是为老师完成500字左右的作业,它应该是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交流,是一场场别具魅力的交流与对话。那么,我们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朝着“交流”的方向努力,让孩子像喜欢短信和聊天一样喜欢写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习作教学还任重道远。
三、功能性写作学习
笔者认为习作是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的,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是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交际活动。他还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小语人们可以读一读。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知道了什么是写作学习任务,它既有学习情境,又有功能情境。我还明确了习作学习任务的主要构成要素:话题、读者、目的、呈现形式、交稿时间和篇幅。在这里作者重点描述了如何设计写作任务情境,他列举了三个课堂教学实例,其中一个是小学阶段的。执教者正是最近几天在全国引起轰动的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他的那节《亲情测试》也曾经在网络上引起热评。王老师让孩子们在写作前的30分钟里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世界上最爱、最割舍不下的5个人,然后要求孩子们逐一划去。他通过这样简单的指令有节奏地把活动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创设出了特定的“生死抉择”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停地回忆自己与最割舍不下的亲人之间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停地诉说自己选择时内心的痛苦和煎熬。课堂后半段给学生15分钟写作文。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拿起笔来写作已经毫无障碍。这是一种典型额自我表达情境的创设。虽然教师创设的情境被媒体认为“不道德”“残忍”,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写作效果来看,课堂在创设情境方面是成功的。由此我想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也好,写作教学也好,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反复思考,用心斟酌,它是我们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在设计写作学习任务中,笔者说“学生喜欢看什么样的电影,教师也要去看;学生喜欢读什么书,教师要去读。只有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准确找到学生的兴趣之所在。如果教师自己把握不准,一定要听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凭自己的主观下结论。”在这一点上,我想我们很多老师做得不好,尤其是年纪稍大的老师,与孩子的兴趣间存有代沟,孩子们喜欢的诸多事物我们都认为是与学习无关的,是在浪费光阴。其实在这方面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从孩子们喜欢的事物中试着挖掘素材,寻找设计写作学习任务的内容。
越来越觉得阅读后马上写笔记是最好的读书方式,但是年近了很多事情无法分身,只好再回忆,再阅读,这权当是复习式的阅读吧。写作教学,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能有更多地收获与各位同仁共勉,先写到这里,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