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静海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学研讨专题活动大邱庄镇津海小学专场如期举。县教研室的两位小语专家张广胜主任和罗龙强主任全程参加了活动,大邱庄镇王虎庄小学张永进校长和郝雪老师、康凯老师,大屯学校刘君岭主任带领骨干教师一行5人,万全小学建悦老师和尧舜小学王毓涛老师也参加了活动。活动的大体安排我于昨天在天津教研网的教研平台中用教研公告的形式进行了公布:
一、承担课题任务老师上课
第一节课:郭树奇(津海小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
第二节课:刘光月(津海小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第三节课:任玉君(尧舜小学)
略读课文《猴王出世》
二、教研室专家评课,议课
1.教研室罗龙强主任评课
2.教研室张广胜主任点评总结
活动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令人欣喜的是津海团队的老师们在高校长的带领下利用空余的时间踊跃听课,一时间准备的方凳都不够用了,只好又重新补充。老师们的热情充分调动了三位上课老师的情绪,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课后,两位专家就这三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细细品味,有以下几点收获,记录下来与同行和朋友们共勉,也恳请大家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
收获一:理念的转变
两位专家在点评的时候,都在强调这个核心问题。罗主任结合自己与天津市教研室曹主任的交流谈了自己的理解。现在的语文课堂要的是课的理念,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这也是《课标》中明确指出的,很多老师都在关注阅读,也都设计了很多读的方法,但是从得意、得言、得法的顺序和理解上还做得不够,这也是我自己在今天的课上没能很好体现的地方。罗主任说,学生的水平各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会对文本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当提出“文中的那些语句写出了父与子的了不起“时候,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不同的语句,我们就可以先让孩子们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然后再引导“你是通过哪些词语获得这样的情感体验的”,孩子们把目光转移了关键词上,通过理解再朗读的时候就会产生新的想法和感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得意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再引导”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有着这样的特点,请你找出来再读一读“,其实这就是迁移的过程,也就是得言的过程。当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明确了作者的写法后,教师设计的读写结合的环节就可以为学生运用语言搭建一个平台,而这个过程则是得法的过程。由此可以得出学生的认知——迁移——运用,其实就是得意——得言——得法的过程。
张主任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的是课的开始(入口)如果有误,那么这节课的理念就会出现问题,”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出了父与子的了不起“这个问题本身还是从分析内容的角度出发的。崔峦先生早在2010年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就提出了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课从开始到整个过程再到结束(收口)都要有着这的理念,才不会出现走样的课堂教学。
听了两位专家的点拨,我真的觉得是该好好学习理念,尤其是多看看,多分析分析全国的优秀课例,在教学的理念上多下下功夫。
收获二:《课标》的意识
两位专家在多次活动中强调《课标》的定向问题。今天的课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第一课时中,指导写字的环节,教师范写的时候,能不能在田字格中指导,指导书写到什么程度,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相比较要保留什么,舍弃什么都是需要好好斟酌的。另外,用串联要素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高段的要求也要再明确《课标》的基础上细思量。我记得在中心组千年活动的时候曹主任就曾经指出过中年级指导写字的时候不要在田字格中,而是要在方格中,这样才符合《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由此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在平时对课标的研读还不够深入,这也是今后在教研工作中必须多加强调的地方。
收获三:关注细节
我们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教态、情感,课前暖课环节的设计,教师课件的制作和操作,以及教师在课上的每句话都要细细地品味和揣摩。比如教师嘴里的”好不好“”对不对“”你猜猜老师心里是怎么想的“类似这样的话语,都是正确的废话,一节课中如果有很多这样不明确甚至是废话的时候,耽误的不只是时间,更主要的是会令学生不知所措,云里雾里。再有,一节精读课,课时如何划分,内容怎样安排,怎样做到无缝连接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
今天的活动很实在,也很及时和受用,在这里再次感谢两位专家的悉心点拨,也再次感谢前来听课的各位老师,希望你们提出更多的意见,以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一起在小语研究的路上走得坚实,走得愉快。
(由于赶时间,很多老师听课的照片没有带回来,导致没有上传,请见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