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义江上游的临桂古文化

(2011-09-23 07:24:54)
标签:

杂谈

http://s8/small/7339fd15gad9009b18037&690

http://s3/small/7339fd15gad900cd48362&690

http://s10/small/7339fd15gad9011fcecb9&690

http://s10/small/7339fd15gad9017f71a79&690

http://s4/small/7339fd15gad901d804493&690

http://s1/small/7339fd15gad9022ba33f0&690

                                       义江上游的临桂古文化

 

                                                 本文刊于《南国早报》2011年11月03日 第51版

                                                 本文刊于《桂林日报》2011年10月12日 第七版

   

 

    自古江河流域,多是当地文化发源地,亦是当地政治文化教育中心。

 

    临桂县义江也不另外。百里义江是临桂第一长河,源于与龙胜县交界的宛田瑶族乡,沿途山环水绕,文化厚重,名人辈出,古迹数不胜数。

 

                                      临桂古文化   丰富多彩

 

    先有临桂,后有桂林。作为发祥地的临桂文化,从古到今,其历程经过:初期,发展,盛期三阶段。初期始于现在的五通,源自南宋时期孔子故乡山东曲阜的影响;发展在两江镇,时间为清朝;盛期在四塘,其代表人物有陈宏谋,其为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官位最高(宰相)、任官时间最长(48年)、任官历经省份最多(12个省)和政绩卓著而在民间影响较大的一位清官名臣。三个时期的临桂文化丰富多彩,有状元,进士,举人等,状元又分:文状元和武状元;还有彩调,鱼鼓,文场等。

 

    位于义江上游的中庸乡,古代棣属义宁县(现在的五通镇)辖行政村七个,自然村五十,人口2万;曾经数次易名,古称中营,清改名惠元,上世纪文革时又改为中荣。现在的中庸古塔古井,武馆祠堂,依然存留,见证了临桂县千百年的历史文化。

 

    怀着仰慕和崇敬,笔者数次走访,穿行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中庸乡境,内心感概万千。

 

                                   合峰:九廪十三贡

 

    列数古代中庸文人,同木、意乐、厄口等村都有,或进士或举人,至于秀才就不计其数了。其奇闻趣事,或风流才子,或幽默智慧,或仗义助人,无不令人喷饭。在321国道旁的合峰古村,笔者饶有兴趣听到“九廪十三贡”的典故。

 

    廪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贡,贡举,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贡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

 

    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清沿其制,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廪名义。明清两代,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接受采访的李文仲今年70多岁,记忆超强,思路敏捷。他告诉笔者:已有数百历史的合峰村,有龙李两大姓氏,可谓枝繁叶茂,各种文武官员不计其数。早在科举时代,勤奋好学的先辈们就获取众多功名牌匾,诸如:“进士”匾,“状元”匾,“举人”匾,“魁首”匾等等,村中的文人、武士还多次被推荐到朝廷,为官府办理政事,他们多次受到朝廷官府的厚待。只是沧海桑田,岁月流逝,牌匾目前难觅踪迹。

 

    一块刻有“经元”大字的巨形木质牌匾,长两米,宽两尺五,行文苍劲有力。其右上曰:“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X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响加五级纪禄十次恩长为。”左下曰“XXXX举人李衡立”。李文仲说,此牌匾是官府授预李氏前辈武官李衡。当时的李衡已经在山西为官,其清政廉洁,但遭小人诬陷,被免官职,后又被朝廷起用,最后还是全家人死于小人的毒药。

 

    现在的合峰村,依然保留有先人使用过的练功石,启蒙教育的私塾学堂青砖青瓦,古井清水长流,民居里的陈列的家具油光发亮,楹联诗对古色古香,力透纸背。

 

                                       敬纸重文“惜字塔”

 

    沿义江北上,也是在321国道边,越城岭余脉的鸡笼山下,有一村落曰:王者坪。该村前有数亩大的池塘,边上有古祠堂,为三进厅,古朴浑厚;词堂左前方,高高地立一古塔,刻文称:“敬字惜纸”。这就是临桂县境内,妇孺皆知的“惜字塔”。

 

    今年83岁的阳朝崑带着笔者数人,漫步在林木之中。阳老先生说:解放初期,及至以前,王者坪的阳氏祠堂为私塾学校;学校有老师两个,天文地理什么课程都是他们上。一般开学时学生少,中途越来越多,村里人和附近的农家弟子都在此地启蒙。自己的儿童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过去,农家子弟读书交谷物作学费。私塾先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一年交多交少,什么时候交,随便弟子和村民,少到一两桶,多有三五桶——一桶相当于现在一百二十斤;学校的作息时间也灵活机动,农忙时节放学就早,让学生们回家放牛捡粪,帮助大人做农活。

 

    在惜字塔旁的古祠堂里读书,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每月初一、十五这两天敬纸重文活动。私塾先生虽然在生活上对弟子们通情达理,但是在学业上却毫不含糊,上课时学生们不得开小差,打野,布置的作业功课要按时完成,反之轻则训斥,重则用脚鞭烟抖敲打,或者罚跪罚站。学生们要敬纸重文,还不得随意用纸揩鼻涕或者擦屁股,平时书写过的纸张也不得随便乱丢,积赞起来,每月的初一、十五,私塾先生就领着学生们把纸投到旁边的“惜字塔”内焚烧。

 

                                      泗林村的“励志会”

 

    过去在民间,衡量一个家族,一方水土功成名就的标准很简单,即是:“吃皇粮,当皇差”。在中庸乃至临桂县境,有一百三十多户,六百多人口的泗林村是响当当翰墨飘香的村子。

 

    座落在义江河西岸的泗林,竹木掩隐,小桥流水。几百年以前,村民就兴文习武,康熙和道光年间,泗林人就荣获官府授与“进士”匾两块。解放初期,及至以前,“进士”匾一直是村民光宗耀祖,诫训子孙的传家宝。遗憾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牌匾难免遭劫,一块被作为“四旧”及迷信的宣传品被毁坏,另一块在即将被付之一炬时,其后人李忠德曰:“你们劈不如我来劈。”后来不忍心刀劈火烧的李忠德将“进士”匾用来做猪栏。

 

    父母在,不远游。七十年代末高考制度恢复,中国农村生产方式也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很多人悄悄外出打工赚钱。但是在泗林,过了考试年限的中年人都坚守孝道,他们在家伐竹破篾编谷垫,育幼养老,鼓励晚辈冲刺高考。1979年,曾经在高考独木桥缀落下来的李彦明和李忠佩,在做了两年“鸭司令”分别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和广西大学。现在讲起这些趣事,已是风华正茂的两位老同学,仍然念念不忘前辈们的良苦用心。

 

    为了激励年轻人上进好学,泗林村老人们专门成立“励志会”。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刚刚复苏,农村依然相当困难,但是只要村里有人考上中专大学,“励志会”就要敲锣打鼓为其挂匾,匾书:“光宗耀祖”、“前程远大”等等,还送上精美的钢笔和笔记本及几十元的小红包。几十年来,这些牌匾一直是家家户户的传家宝和精神之柱。今年75岁,已经退休多年的中学老师李永明告诉笔者:三十年前,村里被各种大中专录取的人最多,有八、九个,自己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就是在那年考起的。几十年来,不到一百四十人的泗林村,通过读书考试到外面“吃皇粮,当皇差”的不计其数,平均每户有两个人。家里挂有“励志”匾最多的达五块。

 

    泗林村人兴文习武,远近闻名,现在还保留有唱彩调舞狮子的习俗,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代表乡镇参加市县举行的各种赛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