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中尼姑逸云的爱情观
(2013-06-13 16:41:30)
标签:
杂谈 |
在艺术表现上,《老残游记》是从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与中介。在思想内容上,《老残游记》里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逸云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与传统尼姑形象相比,逸云的爱情追求有了新的表现,这一切得益于逸云社会地位的提高,而归根结底则是因为受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启蒙思潮的影响。
一、自由追求爱情
刘鹗在《老残游记》二集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尼姑逸云的形象,在庙中众多的姑子里,她的长相、装扮、身份都很平凡,但总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在她身上激荡着,她的气质、思想、行为非凡,特别是她对爱情的追求更为非凡。来过庙里的客人当中,她一见任三爷就觉得投缘,渐渐地就喜欢上他了。当这份爱情来临的时候,她没有丝毫的犹豫,大胆而自由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当逸云问师父是否成全此事的时候,老师父让她们自己商量着办,师父不干预她的选择,一切任凭她自己做主。她周围的环境非常轻松,没有任何人给她阻力。她有足够的自由和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爱人。在真正追求之前,她先有一个疯狂的心里追求过程。她想自己和任三爷怎样的恩爱,她想要的衣裳、帷幔子之类的任三爷都给她买,在这个过程中,她满足了自己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她敢这么想,她能这么想,就是时代赋予她的进步。
二、大胆表白爱情
在爱情表达及追求的整个过程当中,逸云享有更多的自由空间。逸云住在泰山上一座斗姥宫中,生活在自然的山水中,空间的自由同时也象征着内心的自由。所以她的表现也很开放、大胆和主动。从一开始,逸云就没有隐藏自己的情感。当德夫人问逸云见了标致的爷们爱不爱的时候,如果换做一般女子,怎么可能向别人去坦露自己的心扉,去那么大胆地诉说自己的爱情呢?但是逸云却很大方地说那有不爱的。之后她原原本本地对德夫人讲了她对任三爱情追求,她主动把三爷扯到自己的小屋里,虽然有些害羞,但还是表白了对任三爷的爱。可见逸云的表达是很直接的,没有虚伪和做作,她对爱的追求方式就是这样的大胆和激切。
逸云不想隐藏自己的情感。对别人大胆的坦露,对自己更没有丝毫的隐藏,喜欢就是喜欢,爱就是爱,因为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她——“我有权利去追求我想要的,我要去追求”。她的思想和行为与《红楼梦》中的妙玉有天壤之别。
三、勇于放弃爱情
《老残游记》详细描述了逸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许多人都会认为逸云和任三爷的幸福结合是水到渠成的了,但事情的结局却恰恰相反。逸云在等待任三爷答复的过程中,仔细地盘算了两夜,她想到了自己现在的处境和未来可能的结局,想得很实际也很长远。她已经抛弃了“爱情是唯一,只要爱情,不要其他”的传统观念。她最后放弃了自己曾经热烈追求的爱情,很难被人理解;但如果站在逸云的角度去考虑,这种做法是可以接受的:爱情,不是她生命中的唯一。她不但勇敢追求爱情,而且很理智地去面对爱情,没有让自己成为爱情的奴隶。虽然她爱任三爷,但很小心地权衡了这场爱情带来的利与弊之后,她还是主动放弃了。她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她不会为了爱情失去自我,不会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生活。
逸云是以带发尼姑身份出现的,庙里规定三十岁就得剃辫子。但是逸云说自己今生不剃辫子,她有自己的打算和目标,当她念完了该念的经后,她就要开始她新的选择和生活。虽然我们不知道她的未来方向,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她不会被任何事物牵绊了自己,她会自由、潇洒地活着。
四、新的社会地位
“逸云是一个敢于主宰爱情命运的女性形象,《老残游记》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即女性在爱情生活中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居然可以决定爱情的最后结局。”
在众多的尼姑形象当中,逸云的所思所想所为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新旧交替时期的尼姑,她的身上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个性。她热烈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与传统女性相比,这体现了她有更多追求的权利;另一方面,当爱情和幸福就在手边时,她却主动地放弃了,这是因为她的爱情观已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爱情并不是她生命中的全部,男人也不再是她生活中的唯一。为了自己的利益,她可以放弃爱情,放弃心爱的人。她有属于自己的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她的思想及行为无意当中已悄然迈出了封建传统的门槛,开始向现代新女性的行列迈进,即十分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保持自我的本心,具有独立的生命意识和人格意识。我们可以感觉到,逸云已经不是传统社会中没有地位、受人歧视的女性了,而是过渡时期赋予她一定自由和权利的女性形象了。时代在变化,她的地位也随之在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当时社会的启蒙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