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活着》

(2012-05-11 10:25:49)
标签:

杂谈

很早就听说过余华的《活着》,熊培云说这本小说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但我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或是心情去读这本书。凑巧,这次坐火车从重庆回北京的路上,闲而无事就乱翻Kindle里面的书,发现了《活着》,于是半认真半消遣地读了起来,可就这么一读就让我感动的一发不可收拾。

 

大一的时候,班上团支部书记说这个学期的团活动是看《活着》。当时我不知道这是一部禁片,要不然我一定笑她。可话又说回来,当年的我其实没怎么看懂。而这会儿看书的时候才不断在脑海里回忆以前看的电影的场景和剧情,发现电影和小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出入。首先,书每到一处便会让我感动一次,感动得“痛哭流涕”;但电影几乎就没有能够令我感动的点,多的是那种令人啼笑皆非,哭又哭不出来,笑也笑不开的场景。其次,电影对书做的改编也特别多,人物有了较大的改动,至少我印象中电影里面没有当县长的春生,只有开汽车的某某。最后,电影并没有反映出男主角本身对自己这一辈子活着的看法,而是以一种上帝视角看着男主角被命运和时代捉弄,最后侥幸地活了下来;而书中男主人公自己谈到“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的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有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总的来说,电影即是改编就没有义务忠于原著,而是按照需求表达《活着》这样一个主题。从这一点上来看,电影是成功的,要不然也不会得奖。但我还是觉得电影和书有很大差异,不说看书的收获一定会更大,但肯定会不一样。

 

好吧,该说说自己看书之后的感受了。我的感受非常简单,就是:活着就好,活着是生命一切意义的前提。肯定有人会说,人在活不下去的时候需要自杀,比如老舍和傅雷。我想说的是他们一直活着,至少在我心中活着,让我知道了某些事情的意义。所以,我的感受通俗一点说就是要么活着,要么死得其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