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大观峰石刻知多少?

标签:
文化 |
分类: 山东见闻 |
大观峰为泰山著名景点,此处绝壁如削,石刻层叠,。若问共多少石刻?人常称有七八十处,难以定数。笔者历时两月余,初步查清了石刻情况。http://s1/mw690/0026KviKzy6PqMS9KlG10&690
大观峰自最西端(“至哉坤元”石刻西12米)至“登泰观海”石刻处,宽为44.7米,自地面至最高处高为14.9米,此区域正南向,石刻最密集。自“登泰观海”偏东南向至东端“张开东《泰山铭》”石刻处长64.7米,此区域石刻较少,但包括“宋摩崖”。以上两处为石刻调查区域(不包括“一拳石”)。此区域现存石刻共有160处(有的石刻属于新发现,如:“星辰可摘”、“星宇志气”等)。
大观峰石刻有六大特点:
一、跨越时间长。此处带年款的石刻中,最早的为: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十九日,卫将军鲁成县开国公上柱国刘仁愿题名;最晚的为:“民国癸酉(1933年)六月,海城陈兴亚题:深远高大。”时间上跨越了1267年。其中唐代有6处,宋代11处,金代5处,元代1处,明代55处,清代26处,中华民国时期4处,无年款或漫漶的共35处,残泐严重者共17处。出现的年号有:唐乾封、开元,宋太平兴国、大中祥符、元符、建中靖国、崇宁、政和,金天眷、大定、明昌、泰和,明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光绪、宣统,中华民国,共24个年号。其中以明嘉靖出现次数最多,为39次。
二、石刻内容广泛。有告天祭文,如:唐《纪泰山铭》,宋《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有奉命致祭文,如:吴廷斌二次致祭泰山礼成刻石;有诗文,如:“前王曾此告成功,… …古碑犹在夕阳中”(新发现);有点景,如:“壁立万仞”,“岩岩”;有题咏,如:“至哉坤元”,“与国咸宁”,“日高月同”;有抒怀,如:“置身霄汉”,“履险思危”;有记事,如:“御马太监张忠奉旨进祝延保国佑民皇醮”,“重修昭真观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殿宇铜脊铁瓦,大明成化五年七月望日董工丞梁骥识”;有题名,如:“清河张大受,河南褚允善,昌黎韩通叟,政和五年九月六日同登”,“桃花洞”,“圣水池”。
三、涉及人物多且人物的社会层次丰富。有帝王,如: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有王侯将相,如:卫将军刘仁愿,开国公李仁德,皇姑濮国大长公主同驸马濬州防御蒲察;有一般官员,涉及官职名称有:酒政承信、参议、知州、同知、吏目、御史、右参政、都司都指挥佥事、通判、行人、县主簿、知府、巡抚、通奉大夫、布政使司布政使、长火司太长史、总理香税官、太仆寺寺丞、县丞、按察副使、巡按、省祭官、侍御、盐运使、学使、学政、督河使者、淮安卫、翰林侍讲、督尉。更有文人学者,如:赵明诚、阮元、江凤彝、施闰章、英和、杜仁杰等。还有皇宫太监、道士等。也有普通百姓,如:“汤阴王府厚同席氏”、“李思让、李思谦”、“海县张澄”等。
四、涉及地域广,遍及全国。提到的地名有:鲁成县、颍川郡、高陵县、莫州、太原、天水、青社、中山、清河、河南、昌黎、谷亭、东平、汶上、合肥、常熟、固安、登州、抚宁、济南、上饶、泾阳、封丘、兰州、蒲州、汉中、雁门、寿光、海亭、云间、梅郡、南京、高泉、任丘、南昌、苏州、长清、琼山、东城、苑陵、西蜀、河东、金坛、潇湘、嘉兴、长白、湖北、天津、无锡、益都、历城、钱塘、剑南、海城等,可见影响之广。有的地名虽已不用,但却永远留在了泰山。
五、刻制形制及艺术形式多样。有宏篇巨制,如《纪泰山铭》,高14米,宽5.3米,刻字洋洋洒洒达1008个,面积是帝王封禅石刻的全国之最。有短文小记,如赵明诚刻石,为:“太原王贻公,天水赵明诚德父,政和三年闰月。”此石刻字径3.6厘米,占石板高33厘米,宽8厘米。如董灵宝投龙刻石,为:“莫州从龙观三洞道士董灵宝为国投龙设醮,开元廿三年七月一日。”如此重要的皇家活动,刻字石板高仅44厘米,宽13厘米。大观峰寸“石”寸金,象如此小的刻石,体现的是一种美德,更足珍贵。从书体上看,五体具备,精彩纷呈,且刻制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六是石刻集中且多重叠、覆盖。为占好的位置,常有毁前人石刻而刻自己者,此现象从明清后多有发生。如:明知州林火阜毁唐玄宗《登封降禅朝觐颂》刻“忠孝廉节”四大字,此四字又被乾隆帝《宿岱顶》诗鑱;《武则天颂》疑毁于“置身霄汉”等;唐开元《东封朝觐坛颂》被古篆等鑱盖;颜真卿题名被明人方元焕石刻鑱盖,后方诗又遭磨灭;“泰山北斗”被“天根云窟”覆盖;宋真宗封禅祭文被明清两代多处石刻毁坏,仅剩一百余字。
泰山是中国名山当中石刻最多的山,大观峰是泰山石刻最集中的部分。他已不仅是山峰,而是泰山让岩石开口,正一页页讲述着的中国历史。
大观峰
雄厚的题壁崖位于岱顶大观峰西侧,它汇聚了皇宗显贵的手迹。右侧唐玄宗题写的《纪泰山铭》,现已涂金。《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碑,高13.3米,宽5.7米,刻序言、铭文及额款共1008个字,是唐玄宗东封泰山的纪事碑。文词雅训,隶书遒逸,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
旁边不起眼的“弥高”二字是不多见的明万历题小篆体,距今也久远了。楷书“置身霄汉”题刻为康熙乙未巡抚李树德题写。
“置身霄汉”的右边题刻“岩岩”,《诗经》有“泰山岩岩,鲁邦所赡”佳句。
中间的“青壁丹崖”据说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所题。
最左侧的“云峰”题刻系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l684年)十月初十日,登泰山时所御题。下有乾隆帝诗刻《夜宿岱顶作》。
宋摩崖刻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l008年),宋真宗赵恒撰书并篆额。高856厘米,宽416厘米,额高92厘米,宽l82厘米。其铭文被明人刻“德星岩”等大字覆盖,但碑额文及大字之间的铭文,至今清晰可读。
巅峰巨大的摩崖石刻是所有泰山刻石中最为壮观之处,它削崖为碑,碑上布满了历代题刻,高度达13.3米,宽度也有5.2米。站在这大观峰前仰望纪泰山铭刻石,一股巍峨磅礴的大气顿时扑面而来。“天下大观”、“置身霄汉”、壁立万仞”、“天地同攸”、“天日苍茫”、“呼吸宇宙”……令人发聋振聩,催人奋勇向前。
泰山的路径崖边,历代名家不惜泼墨,留存众多刻石供人欣赏。峰东南有宋摩崖碑,上原有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御制功德铭》,后明人翟涛在其上大书“德星岩”,将其铲毁。今仅剩篆额“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崖上有“泰山乔岳”、“俯仰乾坤”、“天柱东维”、“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等大字题刻。西南路旁有柱石突兀,刻“一拳石”、“聪明正直”、“真泰山取五岳真形之义”。
“一拳石”刻石
帝王登泰山,乾隆来的最多,先后11次。有一回,在碧霞祠东侧的驻陛亭稍事休息后,便沿岱顶东岳庙西侧的崎岖小路继续前行,道窄路不平,不小心给绊了一脚,侍从来不及搀扶,眼看龙体就要倒地,可巧,路的西侧有一块石头自然而立,御上便及时伸手,一把撑在了石头上,避免了倒地的尴尬,却惊出了一身冷汗,暗自庆幸之时,圣上联想到近日朝中阁老之间的政治内耗,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当面笑脸迎,脚下使绊子的恶劣情形,不禁有感而发,对身后众人说:“做人啊,聪明固不可少,但是正直、磊落更为重要,只有坦诚相待、真诚沟通,才能做出聪明的事,才能做个正直的人!”“聪明正直”四字由此定格。
“此石关键时刻帮了朕一把,一拳撑在石头上,使朕免于筋骨之伤,念其有功,赐名一拳石!”三字刻在了背面,用以昭示后人。
“天下大观”刻石
近日,位于泰山岱顶的大观峰“天下大观”的书者之谜被有关专家破解,从而使得这一困扰人们多年的“悬疑谜案”终于找到答案。
岱顶大观峰“唐摩崖”(唐《纪泰山铭》)碑额处,有“天下大观”横列四字,压刻于碑首龙纹之上。因其位置显赫,遂与“唐摩崖”一道成为大观峰标志性石刻。因为该榜书历代文献均无著录,故关于其书者、镌刻年代众说不一。有人据岱庙有明杨抚“大观峰”碑,推测亦为杨氏所书;又有人据上世纪50年代照片未显现四字,推测其刻应为晚近人所书。
而最近,泰山研究学者周郢与南天门景区副区长赵波平一道,共同破解了这一石刻之谜。日前,泰山管理部门搭起架子对唐摩崖重新进行贴金,赵波平利用搭起的架子,近距离目验“天下大观”原刻,在四字后发现尚有小字题款一行,镌“山东巡抚彭□题”等字,“彭”下似为“黯”字,因石版漫漶,不能确认。循赵波平提供的这一条题款刻字线索,周郢查证了《明督抚年表》“山东巡抚”部分,于嘉靖朝下果然觅见有“彭黯”其人,其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至二十七年(1548)十一月巡抚山东。《国榷》记:“(二十六年)十一月壬辰,光禄寺卿彭黯巡抚山东。”又:“(二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巡抚山东彭黯还朝。”彭黯为江西安福人,嘉靖二年(1532)进士,历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灵岩寺甘露泉现存彭黯题刻一处,文曰“活水源头”,题款为“嘉靖戊申(1548)。季春朔,山东巡抚彭黯书。”周郢仔细勘认其书迹,发现其与“天下大观”四字宛出一手。得此旁证,可知该四字系彭黯所书无疑,其题刻时代应在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