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惠普中国研究院的新项目——情景分析:支持情景感知的信息传递和网络服务

(2012-01-06 10:11:53)
标签:

惠普

实验室

情景感知

it

分类: 技术创新

 在每个新财年,惠普实验室遍布全球的各个分支机构都有机会向总部提交一些新的科研项目计划。惠普实验室总部会邀请全球各个实验室的主任以及各业务集团的负责人一起组成评审小组,对每个申请的科研项目做审评。获得批准的项目将成为该部门今后的重点科研课题。惠普中国研究院今年提交的科研课题是“情景分析:支持情景感知的信息传递和网络服务”。令人兴奋的是,这项课题已获得了惠普实验室总部的认可,而这也是惠普中国研究院成立以来,首次自主独立研究的一个重大科研计划。我们希望将这一科研的方向分享给各位同事,这将是惠普中国研究院在未来三年中的主要科研方向。

  支持情景感知分析是惠普技术战略的一个重要支柱,也是Gartner曾经预言的将会在下一个十年中改变IT及经济的四大趋势之一(另外三个趋势分别是云计算、社会化计算以及基于模型的计算)[1]。“情景感知计算”这一名称由Schilit及其同事提出 [2]。总的来说,“情景”可以被宽泛地定义为“任何可以被用来描绘某一实体的状态的信息”。情景感知指的是一个应用或者系统能够理解当前用户或者系统的状况,而改变应用或系统的运行以适应实际情况,从而提供高质量且充分客制化的用户体验,或者是达到高效的系统表现。在学术及业界中,它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充分体现。事实上,大量惠普项目及产品,包括许多惠普中国研究院过去的努力,都包含了情景感知组件。

  当前的情景感知研究中有两大局限:首先,现今的情景感知(包括惠普中国研究院过去的成果,例如优惠券推荐)通常是为了解决特殊应用所面临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能支持特殊的情景及信息处理需求。对于通用情景支持的缺失无法与情景感知计算的重要性相匹配。其次,大量的情景感知研究,主要考虑的是简单的情景,例如位置及时间。更多复杂的情景,例如社会化媒体以及网络查询历史等,则是近些年才出现在研究工作中的。然而,这些基于特殊应用的研究无法提供对于大量不同的或简或繁的情景类型的深入理解及支持。

http://s9/middle/732650f6g78951072b488&690

  

  针对当前情景感知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我们提出了如下两个研究目标:第一,研究大量不同的情景类型;第二,为情景感知计算开发通用编程及系统支持。这两个研究目标,分别对应了“应用研究”和“系统研究”两大方向:

• 在我们的应用研究方向中,我们准备研究三个主要的情景类别(如图一所示):网络系统情景、普通消费者情景以及企业内部情景。这三个应用情景的研究将对应于,向公司的产品部门提供的三个方面的技术转移。第一个情景类别,网络系统情景与后两者相比,不仅在数据类别上存在着相当的不同,而且在目标使用方式上也大不一样。我们希望利用网络系统情景来优化ADC(Application Delivery Control应用交付控制器)的操作。对于网络系统而言,情景指的是一系列系统、网络和应用参数,目标则是优化应用交付和内容发布过程中的网络系统行为。网络情景的研究将直接应用于惠普网络和华三(HPN/H3C)的产品中。Internet中的消费者情景和企业内部情景虽然有着一些共同点(例如它们都包含大量的文本数据),但它们还是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例如,企业内部通常拥有非常多的结构化数据(包括企业用户资料、机器配置等),而消费者情景则相当无序且充斥着许多噪声。普通消费者情景的研究将为HP IPG集团的产品,特别是IWS部门做出贡献,而企业内部情景的研究将为HPSW集团,特别是ArcSight和BTO产品,提供支持。在这三种情景的研究中,我们将深入探索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在系统研究方面,我们将开发能支持通用情景感知应用的软件架构。这一方面的工作得益于我们在应用研究方向对各种应用情景的深入理解。该研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设计的通用性、效用及效率方面取得平衡。对于某特殊情景类型的设计越特殊,该设计对于目标情景的效用就会越大,也会有更大的空间来对效率进行优化,但是对于其他情景的适应性也就会越差。一项设计必须足够灵活,以满足不同的情景类型的需求,同时还必须提供高效用及高效率的功能,以减少情景感知应用的部署成本。我们计划在惠普内部推广使用这一软件架构,从而让惠普其他团队的情景感知应用能够从我们的研究成果中获益。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介绍短文,让惠普的同事们对我们研究院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方向有一个更清楚更明白的认识。如果您希望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或者您认为我们的工作与您的工作有关,有进一步在此领域的合作可能,都可以与我们联系,衷心期待来自大家的反馈与声音。



参考文献 

[1] Gartner, Inc. “Gartner Identifies Four Converging Trends That Will Change the Face of IT and Business”. November, 2010.http://www.gartner.com/it/page.jsp?id=1470115.

[2] B. Schilit, N. Adams, and R. Want. (1994). "Context-awar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IEEE workshop on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WMCSA'94), Santa Cruz, CA, US. pp. 89–1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