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遵义之行-海龙屯

(2024-01-27 15:58:00)
标签:

海龙屯

分类: 游记
遵义之行-海龙屯
       离开土司城,乘坐景区的观光车行驶5公里便到达了景区的核心景观区-海龙屯。遵义之行-海龙屯
       文保碑和遵义市海龙屯保护条例碑矗立在景观入口处。遵义之行-海龙屯

遵义之行-海龙屯
       海龙屯位于龙岩山巅,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一处宋明时期的“土司”城堡遗址。其三面环水,一面衔山,峡谷幽深,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壁垒森严,山后一线窄径是唯一通道。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对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顶平阔,面积约1.59平方千米。 
   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为播州杨氏第十五世土宫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营垒,后多有修葺,是宋明时期杨氏土司的主要军事堡垒,且因囤上风光秀丽,又兼作杨氏家族别墅行宫。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杨氏二十九世土官杨应龙又调集役夫工匠,在其祖先修建的龙岩囤上扩建城堡,修建9关以拒官军,各关之间石墙相连,马道互通,城堞随山势绵延5千多米,气势雄伟。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廷发动平播战役,兵部侍郎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军事,率十五省兵二十四万人,从重庆出发,取道江,破九盘,攻娄山,围攻海龙屯,双方决战历时114天,共伤亡人数3-5万人,杨应龙便自缢身亡,万历二十九年,朝廷对播州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杨氏自唐以来长达725年的土官统治宣告结束。
       
遵义之行-海龙屯
       海龙屯是迄今为止亚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军事城堡。屯上建有九关,屯前六关: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三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以及新、老王宫。1982年,海龙屯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海龙屯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7月4日,海龙屯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遵义之行-海龙屯
       沿山而建的登山步道用条石砌筑依山而建,每级台阶高度高于通常台阶的20厘米,同时也比较宽,走起来很不习惯,比较吃力。
遵义之行-海龙屯
       铜柱关,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南侧,坐北面南,是由东南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防御关卡,于明万历年间加固重建。铜柱关是个晚起的名字,结合铁柱关,取铜墙铁壁之意,与铁柱关互为犄角之势。按铜柱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应是《平播全书》上所记载的“水关”或“水门关”。其拱券、门跺石、门拴孔等保持完好,与其它关隘不同的是该城门没有门楹(楣)石。铜柱关的建筑形式乃是用青石错缝砌筑而成的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用石灰糯米浆作为粘合剂。现存高6.68米,面阔10米,进深5.75米,关顶残存柱顶石1个,铺地石一块。现存南侧城墙裸露部分为明代建筑,2014年4月对铜柱关进行保护维修、发掘清理时,发现在明城墙内还包裹有宋城墙。目前在南侧明城墙中段展示了一小部分宋代城墙,这个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史书对海龙屯的始建和扩建一事的记载。遵义之行-海龙屯
       块石砌筑的城墙一直延续到铁柱关。遵义之行-海龙屯

遵义之行-海龙屯

遵义之行-海龙屯
       进铜柱关沿阶梯继续攀登,到达铁柱关。遵义之行-海龙屯
       铁柱关位于海龙屯山腰东北侧,与铜柱关相对应,互为犄角之势,为北路进屯第一道关隘。它坐南朝北,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为登屯北大门,关外设有吊桥。其建筑形式采取纵联砌券法垒砌,系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四月中旬,明军攻破养马城,追逼海龙屯,直抵铁柱关下,用“大将军灭虏铳炮”轰击城门。播军据守铁柱关上,用滚木、礌石、弩箭迎战。五月初十,明军攻下铁柱关后,“掀挖城垣五处,每处约长五、六丈。烧毁三层城楼二座,房屋数处”。明军每破一关,都要下令扒墙烧楼,造就了今日的海龙屯俱为断墙残关。
       铁柱关现存高5.2米,面阔6.3米,进深4.2米。关顶南面垮塌,仅存柱础1个。2014年,由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勘察设计,北京国文琰文物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对其进行拆卸归安维修,解决了原东南侧城墙基础下沉的隐患,归安了拱券以及北侧城墙,并在北侧建游览步道,供游人通行。遵义之行-海龙屯

遵义之行-海龙屯

遵义之行-海龙屯

遵义之行-海龙屯
       进铁柱关继续攀登,眼前展现一段残存的城墙,解说牌上的字迹已无法识别,不知是否是如前所述的那段宋代城墙。遵义之行-海龙屯
        歇马亭,登屯中途歇脚的地方。遵义之行-海龙屯

遵义之行-海龙屯
       两看亭。遵义之行-海龙屯

遵义之行-海龙屯

遵义之行-海龙屯
       前方就是三十六步天梯和飞虎关。站在天梯前向上瞭望,每一级阶梯得有50厘米高,攀登起来真有不小的难度,昨晚的雨雪令树上挂满了冰霜,白花花的一片。
       三十六步天梯。
现存条石砌筑的三十六级阶梯及两侧护墙。阶梯建于一段陡峭的山梁上,极难攀登,故俗称“天梯”。阶梯斜长51.5米,整体坡度达30度,每级宽2.8米,高约0.47米,步跨约1.45米。两侧护墙高约1.3米,随阶梯逐级攀升。该区域是海龙屯东侧防御的重点区域,民间传说之所以修建36步,是因为杨应龙请来了梁山三十六位天罡星助阵守卫。
整体倾斜的巨石台阶,在冷兵器时代的在山地攻防战中发挥了卓越的防御功能。守城的一方立于高处的飞虎关城楼,沿阶面投下滚木、礌石、豌豆、黄豆,或浇下桐油,再配合远程攻击的弩箭,居于低处攻城的一方很难招架。
飞虎关。
       飞虎关坐西南向东北,位于东侧崖壁一凸兀的绝岩上,前接三十六步,后通龙虎大道。关体前半部分为青石错缝砌筑而成的单通道半圆拱顶城门,后部系直接开凿天然山石而成,关内的踏步亦在山体上直接开凿而成。飞虎关城门残高6米、面阔10.3米、进深5米,关顶设有箭楼。关体下临约8米深的天然壕沟而建,以吊桥相连,并与三十六步天梯配合使用,故当地人也称其为“吊桥关”。遵义之行-海龙屯
       通往飞龙关的龙虎大道系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一条登屯通道,全长292米,最窄处仅1.5米,最宽处达4米,它主要是作为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运兵和藏兵的通道。它外临悬崖,上筑有女墙,沿山逶迤。
       沿道前行只见崖壁上挂着冰凌,越往上走通道上的冰层越厚,要走完后面的各处关口、遗址(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万安关、二道关、头道关以及屯内的新老王宫等)大约还有近3个小时的行程,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到此止步,留个念想,待有机会再来吧。遵义之行-海龙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