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2022-09-07 20:08:39)
分类: 游记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明清时期,为显示帝王的好生之德与慈悲之心,在御用河道长河沿岸修建多处庙宇道观,明万历五年(1577),慈圣皇太后在广源闸西侧兴建万寿寺,同时也在寺东建造了一座下院-紫竹禅院。    
       清代,北京西北郊陆续修建了多处皇家园林,帝后由水路出游的次数增多,而紫竹禅院西靠广源闸,北临南长河,南靠大湖(古高粱河的发源地),优越的水系环境恰是藏舟设坞,转闸换船的最佳之地,乾隆十五年(1750)便在紫竹禅院西添建了行宫,包括有三处湖泡,75间房屋,6座亭,37间游廊,4座平桥,两座码头和一座船坞。乾隆帝御题“福荫紫竹院”。紫竹禅院便成了行宫的一部分,从单一的寺院功能转变成为皇室提供换船、休息、娱乐、礼佛等多种功能的行宫。
       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更名为“福荫紫竹道院”。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190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福荫紫竹院命途多舛。行宫中的百余间房屋曾惨遭八国联军的洗劫,再加上清廷的衰败和日军的侵占,北平解放时,建筑群仅剩下报恩楼、前殿、山门区和东西跨院的部分房屋。遗留下来的建筑为军队所用。1982年归属紫竹院公园。2009年,在市公园管理中心的支持下,福荫紫竹院才得以修复、重建,2012年主体建筑竣工。 
       重建后的行宫院落与史料中清代格局有很大不同,主要原因是民国时期拆改痕迹很大,此次重建是遵循现存建筑的民国风貌并以此为准进行修缮恢复的。
       这是一个两进院落的建筑,东西对称格局。中轴自南向北依次是:行宫大门,紫霄殿,二道门和报恩楼。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院各建有两处妃子房:致养斋、天香斋和静逸斋、栖筠斋。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行宫宫门面阔三间,两旁建有倒座房,一对汉白玉石狮守两旁。宫门檐上立跑兽三只,檐下悬挂乾隆帝御题牌匾“福荫紫竹院”。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进入宫门,迎面是一座高大的一字形砖砌影壁(影壁为添建)。青灰色的墙面上没有任何装饰,影壁下方的路牙被雕刻成云水纹,寓意和谐吉祥,生生不息。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院落两侧各建有18间折角游廊,是依照地基遗址重新复建的,游廊将一进院分割成主院和东西侧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据史料记载,当年游廊的一侧为墙面,体现了皇家的私密性。但此次修缮时将游廊改为双侧通透式,一是为拓宽视野,增强空间感,二是便于今后疏导游客,避免人流拥挤。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影壁后存有二棵古银杏树(雌雄各一)。植于万历三年(1575年)和一棵七叶树。
       西边一株银杏树(雌)生长健壮,高约14米,胸径106厘米;东边一株(雄)的主干曾遭雷击受损,高约11米,胸径114厘米,但却促进了蘖枝生长,形成了独木成林的景观效果,蕴含着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七叶树。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霄殿(前殿)。歇山顶,面阔五间,檐上立跑兽五只,采用苏轼彩绘中的最高级别“金琢墨枋心式苏画”进行装饰。正中央的彩画为福山寿海,寓意多福多寿。是北平解放时为数不多的建筑遗存,也是行宫中规制最高的建筑,相传为清代皇帝的办公场所。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东西游廊外的侧院内分别是妃子房:致养斋、天香斋和静逸斋、栖筠斋。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第一进院内正在举行“人间有情-丰子恺漫画艺术传承展”。展期2022年7月5日-10月7日。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二道门(二宫门),面阔三间,檐上立跑兽五只,门的西边是福荫轩,东边是致远轩。
       清乾隆年间,行宫中曾建有二宫门,当时宫门的东西两侧均为墙面,且一直延伸到院落外墙,宫门是惟一能穿行的出入口。北平解放时,二宫门的主体建筑均被破坏,仅剩下地基部分。此次复建,按相关文献资料重新修建二宫门,但并未恢复两侧墙壁,而是形成开放式的二进院落,也是为了便于游客参观。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穿过二道门,即可看到报恩楼。报恩楼是福荫紫竹院的后罩楼,始建于乾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翻修全庙时重建,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各九开间,檐上立跑兽五只,规制虽不是很高,但青瓦覆顶、雕梁画栋,彰显皇家气派。庭前植玉兰,是公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
       报恩楼一层正中悬挂乾隆御笔“报恩楼”匾额,寓意为报答佛祖的恩惠和先帝的福荫。相传当年慈禧皇太后在前往万寿寺拈香礼佛之前要在报恩楼梳妆及用早膳,因而俗称“慈禧梳妆楼”,现楼内仍保存有慈禧曾使用过的穿衣镜。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福荫紫竹院东北角的院墙上开有小门,直通长河边的御码头。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现报恩楼一层是“大运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的展室。紫竹院游记-福荫紫竹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