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135*****871
135*****87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379
  • 关注人气: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庆丰闸

(2022-04-21 14:35:55)
分类: 游记
庆丰闸
       庆丰闸遗址位于北京城东南,东三环大北窑东面的通惠河上,即朝阳区庆丰公园的东北角。庆丰闸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代郭守敬开凿通惠河,由于京城到通州落差很大,上游水源有不足,为控制水位落差而在沿线设置五处闸口(大通闸、庆丰闸、高碑闸、花园闸、普济闸等),庆丰闸是出元大都城向东的第二处闸口,原名“籍东闸”,后改为“庆丰闸”,俗称“二闸”。
       通惠河的建成,使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船只,将全国各地的供赋粮饷运往京都。明、清两代经整修、改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终因水源问题停止漕运,沿河各闸随之废弃。通惠河逐渐变成排水河。由于年久失修、河坡坍塌、淤塞严重、杂草丛生,加之沿岸违章建筑物挤占河床,断面窄小,行洪不畅,与现代的北京城市发展远不适应,急需治理。
       1992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通惠河整治工程指挥部,整治工程就此开始。庆丰闸遗址保护工程于1995年3月落成。庆丰闸
       保护工程中最醒目的当属这座位于庆丰闸下游,高7.8m、长38m、宽 4.4m的单孔玉带形石拱人行桥,名:“庆丰桥”,这座桥为方便两岸民众往来和观赏庆丰古闸而修。庆丰闸
       站在庆丰桥上下望,庆丰闸遗址更是一目了然,别有一番情趣和感受:通惠河水由西向东缓缓流淌,远处的三环高架,河北岸的高楼大厦,河南岸的公园绿地交织在一起彰显出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气魄,眼下是治理、改造后的庆丰闸遗址,水下是730岁高龄的庆丰闸,它静静地隐没在水中……。庆丰闸
       眼前的庆丰闸遗址由庆丰闸遗址碑、墨玉石石刻艺术壁画、镇水兽、边墙及墙上的龙马石壁雕、庆丰闸闸身等五部分组成。庆丰闸
       庆丰闸遗址碑。
       在庆丰闸遗址上游北岸,矗立着一通大青石雕刻、四龙戏水的庆丰闸遗址碑,碑高 4m,宽1.6m,厚0.4m。碑正面镌刻着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段天顺同志撰写的《庆丰闸遗址碑记》。庆丰闸

庆丰闸
       碑东邻的巡河路挡墙上,镶嵌着一幅用四川红天然大理石嵌边的墨玉石石刻艺术壁画,壁画由三块墨玉石板组成,长 27m、高3m。庆丰闸
       壁画的上方是汉白玉石雕屋脊,屋脊两端镶有石雕螭吻。庆丰闸
       第一块墨玉石板上镌刻着《庆丰闸遗址》五个大字,由百岁老人,原水利部部长张含英先生所提。庆丰闸
       第二块墨玉石板上刻有《鸿雪姻缘图》一书所记载的清代官员穆见亭所画《二闸修楔》图,此图描绘清代河道总督麟庆,于1820年春(农历三月三日)邀请16位朋友到二闸祭礼,乘船游览、流杯畅饮、吟诗作画春楔活动的盛况。庆丰闸
       第三块墨玉石板上篆刻有记载通惠河自1292年元代郭守敬兴建通惠河的情况,明朝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春,朝廷御史吴仲义请命整治通惠河,明皇帝乘船视察通惠河的盛况。同年秋天服侍皇帝的大臣张璁、杨一清、翟銮等人,又一次游览通惠河,并联名写诗歌颂通惠河的诗文落日秋风好放舟,已过三闸顺安流(张瑰)恩沾赐宴流琼浆,老槐忘机问白鸥(杨一清)运饷由来归北国,上游从此重神州(翟銮)观风不是耽盘乐,莫讶今年两度游(张瑰)。庆丰闸
       经过治理改造,保存和还原了庆丰古闸旧貌。
       庆丰古闸之闸口门(又称金门)宽6.6m,而今河道已经拓宽至40m,为了保留古闸旧貌在河底原闸位处,施工时将原闸材料和形状固定在低于河底0.2m处。这样,人们在岸边和在庆丰桥上就能够一睹古闸的风貌。庆丰闸
       改造后的河道边墙为混凝土结构。为保持古闸水上部分闸边墙的旧貌,沿闸基边墙,用原闸墙花岗岩条石砌筑,长度仍保持原来的长度36.39m。庆丰闸
       庆丰闸南、北岸边墙中央各镶有一块长3.5m,宽0.6m,厚0.4m的青石壁雕,北岸是一条巨龙壁雕,南岸是四匹飞奔的骏马壁雕。这两幅壁雕出自《龙马负图》的神话故事。庆丰闸

庆丰闸
       庆丰闸南北两岸边墙的东西端各伏着用青石雕刻的镇水兽,看那镇水兽:梗颈扭头,大角犀利,怒视河水,身披鳞片,长尾回蜷,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河水,确保两岸民众的平安(据说镇水兽头部的位置代表最高洪水位高程)。庆丰闸

庆丰闸

庆丰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