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河
小龙河古称“一亩泉”,为流出南苑的两条河之一(另一条为凤河)。发源于丰台区南苑地区任家庄村西北,向东南经南苑街道、东高地街道进入大兴区旧宫镇,向东穿越凉风灌渠后,进入朝阳区小红门地区汇入凉水河。河流全长7.7公里,流经丰台区、大兴区和朝阳区,流域面积38.84平方公里。
据考,南苑水系的形成,是受永定河几千年由东向西摆动的影响而形成的。摆动后,在南苑地域形成了众多的涌泉。组成了南北两大泉水系,南系以团泊为主泉,有泉九十四处;北系以一亩泉为主泉,有泉二十三处。有乾隆御制《海子行》诗注为证:“近经细勘,则团河之泉可指数者九十有四,一亩泉亦有二十三泉。”
一亩泉所溢之水形成的小龙河向东南注入大泡子,再向东,于南场附近分为两支,一支为小龙河主河,东南流再折向东,从旧衙门行宫与德寿寺之间穿过后汇入凉水河。另一支自南场一直流向东南,经头海子、二海子注入三海子。冬春水少时,三海子溢出之水顺势北流形成一条“时令河”,穿过鹿圈流入凉水河;夏秋水多时,从三海子流向东南,通过四海子、五海子后形成“龙爪湾”,在东南海子角连接凤河。
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皇帝经过实地考察,决定开始大规模治理南苑水系,首先从疏浚治理北部水系源头一亩泉的小龙河开始。出于“养源”和“济运”两大功能作用考量,乾隆皇帝制定出了“建闸蓄其微,通渠泻其怒”的治理目标。即在清淤疏浚小龙河的同时,在河上相继建起了若干座闸桥。闸桥,也称桥闸,是将桥与闸相结合建在一起,具有亦桥亦闸双重作用的水利设施。顶部为桥可行人过车,桥下为闸可截流泻水。乾隆皇帝在这次治理南海子水系时,在凉水河、凤河、小龙河之上,建起了数十座这样的闸桥,水少时落其闸,以截水养南海子之源;水大时升其闸,以泻水救济运河之需。就这样,在小龙河上相继建起了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孟福桥、鸭子桥、树桥、斜桥和南桥等十余座闸桥。经过乾隆皇帝的一番有效治理,小龙河成为了既能“养源”又能“济运”的重要河流。成为滋润南海子湿地的主要源泉。
2013年11月22日在小龙河大兴区段整修时,在东高地河段,树桥路边发现一桥梁遗址。考古认为该桥建于清代顺治至乾隆年间,而其毁坏可能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有关。据说专家认为此遗址无考古价值,便在原处保留了下来。我想这应该是前文中提到的树桥吧。
小龙河是我们东高地小区北门前的一条河,老伴儿目睹了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小龙河的变迁:当年小龙河水清澈见底,水量充沛,上小学时在河边种蓖麻,不慎将水桶掉入河中,水桶被冲走,追都追不上。小龙河边是成片的莲藕和稻田,蜻蜓飞舞,蛙鸣声不绝于耳。每到秋后,附近的居民就到小龙河捕甲鱼,捕捉螃蟹。小龙河两岸生产的南苑清水稻颗粒晶莹剔透,色美味香与玉泉山的京西稻、天津的小站稻同被定为“贡米”。
然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过量的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没几年的功夫,一亩泉干涸了,接着又被填平了。小龙河断流,到了九十年代,小龙河两岸违建拔地而起,工业大院林立,流动人口聚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乃至厕所的粪便直排河中,河道淤积,河面上垃圾堆积,小龙河成了一条臭气熏天的排污河。
2013年北京市开始了对小龙河的整治,拆除沿岸的违建,疏通河道,铺设截污管线,河岸加固绿化等工作,终于在2019年引入了槐房再生水厂的中水,从此小龙河鱼翔浅底,两岸花红柳绿,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