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建的雕塑
今日经过德贤路与万源北路交叉路口,看到一个月前开工的雕塑即将完工,顶部书写1866和1985的拱形门下面又增添了四只奔跑的麋鹿。看到那四只飞奔的麋鹿,我原先的谜团解开了,这应该是一个麋鹿回归纪念碑呀。


此地属于大兴旧宫镇,是过去皇家的狩猎场。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北京的南海子皇家猎苑内尚有二百多头麋鹿。1894年,永定河水泛滥,冲破了南苑的围墙,逃散的麋鹿成了饥民们的果腹之物。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苑里的麋鹿几乎被全部杀光。一部分被掠往欧洲各地。
1866指的是:麋鹿首次引入欧洲。
据说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到北京南郊考察,在当时的皇家狩猎场发现了麋鹿,引起他的强烈好奇。1866年初大卫花费20两银子,买通了守卫皇家猎苑的官员,拿到两套麋鹿的头骨、角的标本。经过巴黎自然博物馆馆长爱德华的鉴定,确定这不但是一个新的物种,而且是一个单独的属。为表彰大卫的发现,麋鹿的外文名字,就叫“大卫神父鹿”。
1985指的是:麋鹿在百年之后重回故土。
1985年,在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协调下,英国政府决定无偿向中国提供种群,首批22只麋鹿被放养到原皇家猎苑——北京大兴区南海子,并成立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目前我国已有北京、江苏大丰、湖北石首、河南原阳4处麋鹿繁育基地,麋鹿总数量增至约3000头,占全世界麋鹿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