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的仪式感:传统文化回归的铿锵足音
标签:
寒衣节祭祖节回乡祭祀晴天时刻优秀传统文化 |
分类: 图文并茂 |
寒衣节的仪式感:传统文化回归的铿锵足音
寒衣节,恰是这份文化长卷中深情的一笔。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此节携"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之名,自周代的烟火中走来。民间虽戏称其为"鬼节气",却藏着最质朴的追思祭念。每逢此日,游子归乡,祭扫丘垄,以"送寒衣"之仪缅怀仙逝亲人。旧俗相传,早秋明、晚十来一,意思是十来一祭祀不要去的太早.去的时候衣着朴素,忌艳丽,以示对先人的敬重。寒衣之上需题收赠者名讳与称谓,方能抵达幽冥,这份细致的惦念,是生者对逝者跨越阴阳的牵挂。而十月朔日亦昭示着严冬启幕,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祭祖时要默念这一段话:维寒衣节,后裔虔庄。谨备庶馐,敬祭先堂。先祖之恩,山高水长。千年圣绩,百世流芳。德馨后裔,福泽绵长。今逢令节,缅意洋洋。寒衣寄念,纸烛呈祥。祈灵庇佑,族盛丁康。千秋万载,永炽荣光。将对先人的思念与对时节的感知,交织成岁月里温厚的文化记忆。
这绝非虚妄迷信之谈,实乃中华孝道的深情寄托,是血脉亲情的精神纽带,更是凝聚国人魂魄的文化根脉。我们当以文化自信为舟,循"扬弃"之道为楫,觅得经典传承的文化密码。对外来文化的不良侵袭更需自觉抵御,如那与寒衣节形似却神异的西方万圣节,终究难载中华孝道的厚重底蕴。

中原故土流传着"十月一,油唧唧,棉堆堆"的民谚,寥寥数字便勾勒出节日季节的鲜活图景。十月棉上身,初一这天,家家户户烹炸飘香,金黄的油条是祭奉先祖的必备之品。或亲手煎炸,或市集购置,那酥脆的口感里,裹着的是后辈对先人的感念之深、孝敬之诚,让古老的习俗在烟火气中代代相传。
今正当弘扬传统文化之盛时:丝绸之路重焕荣光,古典诗词浸润人心,国学讲堂遍地开花,"克己复礼"的古训渐归主流。国人的价值标尺正重拾本真,社会风气亦朝风清气正的方向笃定前行。每一位传统文化的拥趸与传薪者,皆当肩负使命,以笔为犁,以文载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发扬倾注心力。感慨系之,遂整理新旧诗作数篇,以记此文化回归之盛景,亦为寒衣节这份深沉的仪式感,留下时代的注脚。

附祭祖节诗稿:
丁亥年祭祖节七绝二首
(一)
七绝
寒衣节祭祀
寒衣节至尚佳飧,郊野飞烟祭祖魂。
不为先人能富有,惟求后辈感亲恩。
(二)
七绝
寒衣节 送寒衣
十月霜寒祭祖亲,郊原烟火各寻根。
冥衣多购虚名姓,遍慰泉台寂冷魂。
五律*祭祖节抒怀
十月冬阳暖,天教祭祖魂。
冥衣酬鹤老,草纸报仙恩。
不为先人富,惟教后嗣尊。
孝亲传万古,世代重乡根。
七律
戊戌寒衣节感怀
(戊戌寒衣节前一天立冬,是时冷雨寒风三天二夜未停,气温骤降,情景萧然,人心堪悲,可十月初一晨,艳阳高照,天远风静,犹疑催教子嗣承传统忠孝精髓,坟前送先人寒衣之便也,又思当下经典复兴,文化回归,故兴而感之,咏以记)
祭祖节来冬雨歇,菊黄风静太阳升。
坟头烟火亲人泪,孝义山川民族灯。
网络贤孙羞退却,中华经典始传承。
根深不惧寒泥绊,丝路高歌唱复兴。
《七绝·甲辰寒衣节祭母》
焚香摆祭泪如泉,但愿阴间用纸钱。
慈母音容何处觅?一坟荒草一笼烟。
前一篇:七绝咏稀土之父徐光宪
后一篇:乙巳初冬漯河采风诗图汇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