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时诗词鉴赏

(2018-11-02 21:48:07)
分类: 网友作品
            杨时诗词鉴赏



           杨时(1053—1135)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人。 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杨时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延平四贤之首,闽学奠基人。

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诗文,人称“神童”。29岁那年前往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勤奋好问,学习成绩优异,与游酢、伊熔、谢良佐并称“程门高弟”。他不仅学习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与游酢去拜见程颐,见老师正在厅堂上打瞌睡,不忍惊动,便静静地站在门廊下等候。这时,天空正纷纷扬扬下着大雪,待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经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语“程门立雪”讲的就是杨时这种好学精神和尊师重道的故事。

杨时不仅为后人留下大量的理学著作,还创作了245首诗词。一般来说,理学家比较注重理性思维,大多不把诗词放在眼里。然杨时不仅注重理学上的精研,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兴起,建有筚路蓝缕之功,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其诗词也同样有其独到的意味。纵观杨时的诗词,古风、律诗、绝句皆有,七言绝句占比最大。诗体大体分为三类:一、哲学诗;二、感怀诗;三、山水景物诗;山水景物诗成为杨时创作的主要创作内容。我们下面精选赏析杨时的三类体裁诗的韵味及意境。

一、哲学诗:

杨时作为一个理学诗人,纯粹的哲学诗不多,通篇说理的诗只有六首,分别为《此日不再得示同学》、《次韵钱帐记》、《勉强谢自明》、《遣怀》、《枕上》、《荆州书事二首》之二。但他其它的诗歌多处涉及哲理之处,如感怀诗和山水景物诗有些也内含哲理意味。现在我们来赏析下他勉励学生的哲学诗。《此日不再得示同学》又名《读书含云寺示学者》。

此日不再得示同学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

愿言绩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

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

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

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

斯人已云没,简编有遗芳。希颜亦颜徒,要在用心刚。

譬犹适千里,驾言勿徊徨。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

末流学多岐,倚门诵韩庄。出入方雨间,雕镌事辞章。

学成欲何用,奔趋利名场。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

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

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

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亡。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

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

    此诗为古风,250字,25个韵脚,七阳韵一韵到底。把道和理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超越事物之外的天道至理,是仁义道德之道说的详细透彻。阐明做人该有的道德修养,勉励学生和后代勤学苦练。从“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绩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这八句诗中杨时首先说明珍惜时光,学习至上。告诉学子们,学习贵在及时,从小就要立下远大的志向,不要到了白头再来后悔就来不及了。因此,在孩子时期就要不断提醒勉励学生学习向上。

   “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这八句强调言行要注意,不能迷失方向。圣人和强盗的最初行为,只是一念之差造成的。富贵就好像是天上的浮云,不用贪心,随便得到的东西并不见得是好事。贫穷也不必感到羞愧,为人处事要抬得起放得下,一味追逐物质的享受无异于自伤。

“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斯人已云没,简编有遗芳。希颜亦颜徒,要在用心刚。”这八句强调说明了,只要用辛苦的劳动换取粮食,即使过着艰苦的生活,也过的心安理得。因为这是辛苦所得,是符合道义的,没什么可说的。颜回虽然已不在人世了,但他的只言片语仍然流芳百世。希彦小时也很顽皮,但他后来用心攻读,终也成了圣人。

“譬犹适千里,驾言勿徊徨。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末流学多岐,倚门诵韩庄。出入方雨间,雕镌事辞章。学成欲何用,奔趋利名场。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这十二句告诫后生,学习就好象马在日行千里,不能怕路途遥远和艰难,不能中途而废。也不要像那些在学习上偏倚门诵读韩非、庄子的文章,如果只懂得在方寸之中雕文琢句,学成后只为奔逐名利场,怀揣计策游说各国,这些人虽然方向不同,但我认为都走上了歧路。

“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亡。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最后十四句说我已经年龄大了,记忆也不好了,可你们还年轻,要自强不息,要有远大的志向。拥有高深的学问是需要不断的探索和钻研的。学海茫茫,学无止境,不能仅靠一般的努力,只有学到高深的学问才是安身立命之本。除了学问所有的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鸡狗都知道为了生活寻找食物。而作为人,如果自暴自弃才实在是令人伤心的事。要想成为君子贤儒,就不要认为我说的话太狂妄。

这首诗谆谆告诫后学:要甘于清贫,爱惜光阴,勤奋学习,注重道德修养,不追名逐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杨时不仅赋诗谆谆告诫后学者,还用此七绝:“敝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 告诫儿孙生活简朴、勿贪钱财。

二、感怀诗:

杨时主张诗歌要“贯明道理”,这跟他的学术有关,同时又要求“自然流出”,这导致他的诗作相应形成义理和咏情两大类。除肯定诗言志外,也不反对吟咏性情,在杨时看来,抒写人生感悟也是一种闲情逸趣。杨时的感怀诗有32首,标题为感事的就有5首之多,我们抽出其中一首进行赏析。

感事

世事浮云薄,劳生一梦长。

散材依栎社,幽意慕濠梁。

风激鹰鸇迅,霜残草木黄。

投閒如有约,早晚问耕桑。

此诗为五言律诗,押七阳韵,首句仄收,五律正格写法。起承转合运用巧妙,颔胫联对仗工整。首句“世事浮云薄,劳生一梦长。”铺叙直接说明世事如同浮云,干了一辈子就如做了一场梦一样。承句“散材依栎社,幽意慕濠梁。”说出官场黑暗,有才无人识,如此隐忍还不如归隐田园去感受庄子和惠子一样童年在濠水桥上游玩时的答问学习境界。转句“风激鹰鸇迅,霜残草木黄。”道明严酷的现实,只有像风那样回旋,鹰鸇才会加速搏击,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否则,就如遭遇冰霜的草木一样受冻的面黄肌瘦、衰败无力。结句“投閒如有约,早晚问耕桑。”说出置身于清闲境地只是时间问题,与其知道早晚闲职在家,不如早做打算,提前做好回乡种田与养蚕的准备。

从诗中看出杨时早有退居田园,过上普通农家生活的想法。时光飞逝,转眼杨时做官已多年,头发也渐渐斑白了,闲下来的时候很想过上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如耕种、采桑、读书,累了就倚山听鸟声,开心了就舞文弄墨品尝农田花香的世外桃园美景。

此诗为归耕田园诗,诗中意蕴诗人看穿官场的黑暗和倍感世态的炎凉,道出准备放弃仕途,转而寻求田园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杨时虽然身居朝廷,却心慕田园的农耕生活。

三、山水景物诗:

藏春峡

山衔幽径碧如环,一壑风烟自往还。

不似武陵流出水,残红那得到人间。

此诗为七绝,押十五删韵,一韵到底。“山衔幽径碧如环,一壑风烟自往还。”起承描景,将青山与幽径峡谷紧密衔接在一起,山涧的云烟如仙境般自由弥漫往还。将南平玉屏山水风光写得清新优美,将大自然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转句“不似武陵流出水”借用武陵(意为桃花园)来盛赞此地的渍净幽美,是文人墨客的易居之地。结句“残红那得到人间。”残红指落花,意为落花怎么能到人间,这里借指隐的意思。

此诗寓理与景,风神兴会,情理兼美。大意写藏春之峡是个非常好的隐居之地,首句言山峡之幽深,二句写风烟之迷茫,三句骤转,点破居地美妙,结句直喻是个易隐终生的风水宝地。

杨时对待山水景物诗的态度是以怡情山水景物为得道,所以他常常将山水景物融为一体,寄情于山水景物的同时,感受山水景物的欣欣向荣,体会天地万物的自得,抒发自己的情感。山水诗不仅是污浊昏暗官场的对立面,同时也是清净恬淡的心灵净化剂,而且也给予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更造化启示哲人悟道的道体。杨时的山水景物诗是所有诗词中占比最多的诗体,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将杨时所有的山水景物诗写全,只能抽出一首作为解析欣赏。

从理论来讲杨时并不喜欢做为一名诗人,诗歌上也不如哲学理论那样用心着力。但创作起来还是中规中矩,符合传统诗歌的规律要求。诗歌总体还是富有文采和才情的,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体现了驾驭诗歌的功力。

后人对杨时的经典名句总结有这么几条:1、学者不可不通世务。2、用兵以能聚散为上。3、学不贵博,贵于正而已,正则博。4、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此四句皆以道体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居敬、明诚为存养工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

作为理学诗人的杨时,他的诗歌创作自然以表现儒学义理方式出现,除了诗言志外,也不反对吟咏性情。杨时有一部分诗歌就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想,虽然反对以玩物为道,但诗歌中不乏登山游水的内容。这与他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有直接的关系,故诗中常流露出隐退归耕的想法。总之,杨时的诗歌是典型的理学诗派之诗,是性情的敦厚和词平音淡之诗,是有无限滋味的学者之诗。他的诗歌不仅融入了理学的知性,还有着道教的淡泊之思和佛家的出世之念,从风格来看,与文人的诗没有什么区别。从文化心理结构来看,标志着古典诗歌义理化审美的转型。其形成和发展积淀着这一时期深刻的哲理内涵,蕴含着理学家对宇宙圆转、自然造化及人情世态的体验,感应着道德的诉求和宗教的需要。

比较杨时的诗歌,还会发现一个有意义的现象,他的诗中不仅有对自身的感怀,对友情的追忆和怀念,而且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这就是一个拥有远大抱负理学家的家国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