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藏头诗写法特点

(2015-11-02 17:44:42)
关于藏头诗写法特点

藏头诗是诗歌中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它以每句诗的头一个字嵌入你要表达的内容中的一个字。全诗的每句中的头一个字又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地名、企业名或一句祝福。藏头诗涵义深、品位高、价值重,可谓一字千金。 

在中华诗歌百花园里,除了常见的诗、词、曲以外,还存在大量的另类诗歌----杂诗。具有代表性有:回环(文)诗、剥皮诗、离合诗、宝塔诗、字谜诗、辘轳诗、八音歌诗、藏头诗、打油诗、诙谐诗、集句诗、联句诗、百年诗、嵌字句首诗、绝弦体诗、神智体诗等40多种。这些杂体诗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藏头诗,又名“藏头格”,是杂体诗中的一种,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言所寓之景,而不点破题意,直到结联才点出主题;二是将诗头句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三是将所说之事分藏于诗句之首。现在常见的是第三种种,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可以传达作者的某种特有的思想。 

从古至今,藏头诗多在民间流传,或散见于古典戏曲、小说。如《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赚玉麒麟”的故事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口占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难逃可无忧。 

庐剧《无双缘》中,双写也以藏头诗暗藏“早迎无双”四字,表明心志: 

早妆未罢暗凝眉, 
迎户愁看紫燕飞, 
无力回天春已老, 
双栖画栋不如归。

文人士大夫中也不乏藏头诗高手。比如明朝大学问家徐渭(字文长)游西湖,面对平湖秋月胜景,即席写下了暗藏“平湖秋月”四字七绝一首: 

平湖一色万顷秋, 
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 
月好四时最宜秋。 

在当今的文化人中,也有人能将藏头诗用的恰到好处。香港凤凰台当家小旦吴小莉当作客“华西都市报”时,即送上贺词: 

华夏之光, 
西部翘楚, 
都会雄风, 
市镇豪情, 
报业先锋。 

仔细读来也是一首藏头诗,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华西都市报”。 
近年,教育界也开始注意到此类怪异诗体,认为藏头诗对加快青少年大脑运作效率、丰富词汇、提高语文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月30日,来自北京文联、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组织的相关人士在北京市崇文门回民小学宣布“学写藏头诗,打造民间文学传承基地”正式启动。这种让儿童尝试怪异诗创作的做法一经传出,便在学界引起争论。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民协主席赵书认为:“藏头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民间文化遗产,应该渗透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这样才能得以传承。” 

当然,藏头诗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004年11月15日,便民眼镜城在《迁安时讯》报上登载由自己提供广告词的广告,内容为: 

便民诚信规模大, 
民心所向送光明。 
伟业不亢又不卑, 
大胆创新非昔比。 

广告词的每句话在报上上下排列,四句的第一字连起来是“便民伟大”,最后一字连起念是“大明卑比”。该广告刊载后被大明眼镜有限公司告上法庭。法院审理认为,便民眼镜城公开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损害了大明眼镜有限公司的名誉,是违法行为。鉴于被告存在着主观故意过错,判决便民眼镜城在《迁安时讯》报上为大明眼镜有限公司恢复名誉,并赔礼道歉。 

赠一些画家老师的藏头诗 
著名画家张楠 号云斋 云水庐主人 

云中青嶂云中秀 
水下红鱼水下悠 
雅客神飘云水处 
墨摇独木画中游 
----------------------------------- 
著名画家张锁诚 字颢觉 

颢然墨海笔当舟 
觉悟丹青十数秋 
博取宾朋众称赞 
雅如竹意溢清幽 
----------------------------------- 
著名画家刘玉林 

玉漏未停皓月西 
林幽偶有鸟鸣啼 
大堂四处灯尤亮 
雅客墨飞情正怡 
----------------------------------- 
著名画家李小龙 号蚕斋居主 

蚕贪春色醉春风 
斋纳墨香居墨雄 
清志明神挥妙笔 
雅情逸趣淡浓中 
----------------------------------- 
著名画家王国兴 

国泰民安乐 
兴舟山水间 
雅收天地气 
情寄好河川 
----------------------------------- 
著名画家魏子学 

子居陇地瞰神州 
学艺自然山水收 
雅悟丹青浓淡趣 
量容大地绘春秋

但很多网友并不了解藏头诗联的基本要求和写作方法。主要是这方面并没有比较详细的论著,特别是将姓氏嵌入藏头诗的名作。《水浒传》中“芦花丛中一扁舟”一直被作为藏头诗的经典之作来看待,其实并不适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今人的要求和看法。下面是一些藏头诗讲解 

* 府盛开牡丹花
* 红着绿仙露华
双瞳剪水飘妩媚
美玉流雯炫绮霞

注:双瞳剪水为成语。唐·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

下面是新浪博友“云舒云卷”在博文中赞扬一位吉老师如何搞好语文教学时,提供的一首首吉老师为自己写的一首藏头诗。从博文中可以看出,吉老师是一位文学造诣很高的语文老师。

吉家利儿玉立亭,
阳春白雪古韵风。
秀外惠中展灵性,
亚于须眉显柔情。

关于自己的姓,吉老师是将吉利拆开,在吉字后面用了一个家字。他是在教学生如何写作藏头诗时用的。虽非名家之作,却为教学范例。相信他的学生在句首嵌入自己的姓氏时,很多采用了某家某门某郎某女等。对于一些只能用作姓字的字,这样处理,显然比自造一个生词流畅的多。

根据百度词条关于藏头诗“名作”的介绍,那位以写人名藏头嵌字出名的高手,在为刘晓庆同志写诗时,刘字后面,也是用了一个“姐”字。如果是用“刘汉”,尽管天子很威风,汉朝很强盛,恐怕也会惹得人家不高兴。如果采用“琉球璀璨俏佳人”这类字眼,更恐怕一片......。音对,意不对。随便帮人家改姓,有违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祖训和道理。

关于藏头诗,有多种嵌入名字是的组词方式。一般都采用“成语”、“典故”、“熟词”、“俗语”、“土语”、“谚语”、“方言”、“俚语”、“惯用语”、“冠名语”、“外来语”等。在用来赞美藏头对象的诗中,最起码的,是要组成意境美好的词句。

相信绝大部分网友要求姓名藏头诗时,都是希望诗中对自己的名字能有一个相对美好的描述或寄望。因此,要点是“嵌入”,而不是“隐藏”。这种情况下,姓氏的藏头就成了一个难点。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是国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其中有很深的意味。特别是在祝福、寄望这种寓意美好的诗联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组词,或者本来就是单纯的姓氏用字,则不宜变字改音猜谜暗指那类方法生硬牵强。

水浒中关于卢俊义的那首藏头诗,知道的人很多,一直作为藏头诗的经典为世人推崇,却没有考虑该诗出现的环境场合。并且卢芦不同。正常情况下,如果随意将网友的姓氏换成一个谐音字来替代,用意再好,恐怕也会引起不快。因为我们大部分普通人都没有那么高的文学水平,一般都是根据字面来理解意思。

至于“文士捉刀”、“一口吞天”那类字谜,祝福吉祥如意的诗联中特别是比较正式的场合里,不用也罢。当然,只是给自己或朋友看,还是完全可以的。

其实,古诗名作中,嵌入姓名的佳作并不鲜见,只不过由于整体作品的光芒过盛,人们没有注意其中藏字的妙处而已。古诗有很多是诗人专门为朋友写的,经常涉及到嵌入姓名用字。如果有位有心的高人把与嵌名有关的诗篇篡辑起来,肯定能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并且突出的内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到这首千古名诗,恐怕大多数人不会认为李白不会做嵌名诗,而是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如果将句首搞成“李白汪伦地久天长”开头,恐怕诗仙也会感到老大难为,影响水平的发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不是写给朋友的,可以利用谐音。但如果改用“舟郎”、“二桥”这类文字技巧进行卖弄,恐怕只会破坏原来的意境。
关于藏头诗的写法

通过百度词条关于藏头诗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当,藏头诗的文学载体是“诗”,而不是别的体裁。刨除古风和白话散文诗不论,这里主要加以说明的是“近体诗”。

自从唐代确定了近体诗的地位以后,人们不再把1、2、3、5、6、7或9句以上奇数句的诗作做为已经完成的诗篇来看待。这是因为近体诗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若为正常定格,四句为绝,八句为律,10句及以上的偶数句诗篇为排律。连所谓的“打油诗”也是这种定格,否则就不是诗了。

字数要求也有一定之规。每句的字数必须一样。主要以五言、七言为主。六言勉强。其他字数几乎不在近体诗的范畴。
押韵,也是一首所谓“诗”的重要标志。否则就成了一段普通的文章,只不过由作者刻意地按句进行了一些分割组合而已。现代人很多已经不太注重押韵了。殊不知,除了诗词,还包括打油诗、顺口溜、数来宝、快板书,甚至一些小品用句,人们感到朗朗上口,就是因为其中采用了“押韵”这种创作手法。以前我在博客中说过,随着时代的进步,节奏的加快,或许散文诗连押韵都不需要了。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在下一直很明白这个道理。多年以前,这种趋势已经初露端倪,现在已经星火燎原,方兴未艾。

著名的新浪网友韩寒是位值得尊敬的八零后,他曾经比较辛辣地指出过这种现象:“大部分的现代诗其实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拆成一句一行写,而所谓比较大师的或者先锋的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每句句子的顺序捣乱了再拆成一句一行写。”还有更狠的。韩寒很多典型语录中,许多话看似暴露了许多不成熟,其实在下窃以为,里面也隐藏着年轻人的智慧和朝气。不管他说这段话的出发点如何,这种现象却是明摆在那里。

我相信,绝大部分网友来这里,并不是要找这种诗。我也试着写过,始终写不好,起码自己就很难满意。在这里,我有时的确不知道网友们的要求和品位,很难达到他们的满意。但我会珍惜这个平台,在尽力而为的同时,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水平。
百度词条关于近体诗的介绍如下: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可以看到,除了第三点,藏头诗要想满足前两点要求,并非易事。还是应该把意境放在前面。
以上几点是近体诗最基本的要求。至于平仄、对仗、孤平、三连平那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地方,由于嵌字组词的难度更大,为免破坏意境,也不必过于苛求。能满足诗律要求当然最好。如果感到难以做到时,还是应该以不破坏意境为先。只要诗意诗情都好,不必过于拘泥于这些框框。在古代名家名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时也可能是刻意为之。比如杜甫的《白帝城最高楼》,四联中的前三联,都是三连平。不能算是近体格律诗,算作七言古风也是蛮好的。诗圣尚且如此通达,我们作为现代的普通爱好者,更没有必要过于计较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

藏头联的要求要更高一些。

由中国楹联学会制定的基本规则来看,尽管有些不能尽如人意之处,但基本上还是把对联的特殊要求传承了下来。根据这些基本规则作为依据来判断出对句的优劣,应该没有多大问题。我们说的都不一定准确,但规则,却是在那里明摆着。和任何需要评比的项目一样,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规则作为参照物,不引起混乱才是怪事。

常看到一些对联,评价人家的意境,在下既没有相应的基本素质,更没有楼主这种为联栏兴盛贡献一切力量的勇气。但是,如果连基本平仄尤其是联脚的平仄都不讲究,对于传承对联这个文学瑰宝来说,肯定没有什么好处。
关于藏头联,有时做到词性相同、义类相对、平仄相对可能不太容易。但是联脚的上仄下平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同平或者同仄,其实就成了普通的两句诗,根本不能叫做真正意义上的对联的。

有心于诗词联的朋友,首先可以反复学习一下不是很多的基本规则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以上是作者个人关于如何写藏头诗的一点肤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朋友们指正。 

由于藏头诗“俗文化”的特性,注定其难登大雅之堂,不为正史和正集收录,从古至今,藏头诗多在民间流传,或散见于古典戏曲、小说。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人心浮燥、急功近利,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一传统诗种,幻想靠走偏门或得名、或得利。于是出现以藏头诗为商品货利、号称“摆摊卖诗第一人”的余乐平先生。他用名字给人作诗,在旅游旺季十分红火,最多时月收入达到近万元。31岁的海口青年王奋以藏头诗为突破口创“世界纪录”,用一千余首藏头诗评点了一千余名古今中外名人,企图据此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藏头诗也并不是只以第一个字相连作为含义,有时也会用每句中间的自来传情达意。有时在同学之间也存在用藏头诗互相调侃。其实,如果在送去祝福时也以藏头诗为载体,也是十分有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欣赏自己》
后一篇:农家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