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给宝宝做康复训练,那是所有高危儿家长心中最急迫的事情,各种医疗机构、各种专家寻诊,最后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可以给宝宝进行专业训练了,但接踵而来的问题又再次层出不穷的冒出。各种情况下的哭闹,各种手法在宝宝身上的揉捏,各种仪器在宝宝头上的开动,一个个项目在家长们的心中留下了重重的阴影。难道康复训练注定就是残酷而痛苦的吗?难道就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让孩子既不哭闹还可以将训练做下去的吗?就如同让子弹飞里说的那样“我们要站着把钱给赚了”,那么我们也要“让孩子笑着把训练给做了”!
想要理解怎样笑着让孩子做训练,那么先要了解一些基础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心理发育方面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一训练就哭?原因有很多,诸如:
1:心理恐惧,陌生环境并害怕陌生人,更害怕陌生人的触摸
2:听到其他孩子哭声,引起自身的心理反应
3:因为康复师的过度牵拉,导致肌肉拉伤等隐性问题
4:脑神经系统损伤且不稳定,造成过度敏感导致紧张
5:。。。。。。。
整体来说可以总结为:没有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没有遵循神经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没有详细的对孩子训练过程进行有效性评估。所以很多家长会感觉越做效果越出不来,而且孩子一次次的哭闹,几个月下来却总也没有好转,家长干着急,专家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会专门的在你宝宝身上很仔细的观察。类似这样的不良案例和医疗事故的出现也并非少数。
换位思考一下,对你的思想不变,但是身体改造一下:“眼睛变成800度近视且不带眼镜;听力受损且失去听懂母语的能力;语言变为零不能表达;四肢完全无法控制,只是有感觉而已;对肛门及尿道括约肌改变让你控制不了大小便;皮肤变得更加敏感;只能喝单一的奶,其他一切都吃不了;整日仰躺着看上天花板毫无乐趣;头脑整天懵懵的;偶尔还会肠绞痛。”
哈哈,对你的改变已经成功了,让我们在把你换个环境和生活来体验一下你家宝宝是怎么被按摩的哭的吧。此时你的身体已经被完全改造成了上述情况,突然你被毫无征兆的抱了起来,身体被裹了一层又一层衣被,尽管你很难受,手脚伸展不开,而且很热,但是没有办法,你无法做出任何表达,最后才发现偶尔的几声无意义的大声喊叫换来的是一阵来回的晃动而已。在汽车里,即使闻到了汽油味不是你喜欢的你也无法拒绝,忍受了这一切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后,你被放到了一个床上,四周你似乎模模糊糊看到的都是陌生的面孔,有的笑着,有着皱着眉头,耳边还不断的响起各种尖叫,你此刻犹如身处在地狱一般。突然你身上的衣被让不知道是谁给脱掉了,你甚至来不及好好的喘一口气时,身体再次被抱了出去放到了垫子上,接下来你会发现恶梦来了,自己的四肢被一个巨人牵来牵去,有时候明明掰不过去也被那巨人强行的压了过去,又好像看过的战争片里日本人对我党用的酷刑一般,没有人会问你适应不适应,你无奈的大声喊叫进行抗议,可惜没有人可以听得懂,一阵阵疼痛从四肢传来,即使是舞蹈训练也有一个度,可此时的你哪里轮的上暂停,一个接一个的动作仿佛把你当成了超人一般训练着。肌肉传来一阵阵疼痛,你再也忍不住心中的痛苦,大声的哭了起来,然而这时并没有想象的会停止,反而换来的是更多的更快的压制,就好像速度快一点才是结束你当前状态的唯一方法。长达40分钟的“虐待”终于结束了,你可以喘口气了,但是还没有5分钟,身上竟被贴上了一个个电极,接着刺痛的电流经过你那敏感的皮肤传导了过来,这时你已经是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再也没有力气喊出来了,但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似乎可以听得懂的声音:“你看,他做这个不哭闹了吧,多做做有好处。”天那,什么时候尽头啊。这一过程每天坚持不断的重复着,甚至有时候会长达一年。
好了,我实在不忍心继续写下去,我是用“你”为主角来写,甚至没有写每天使用针剂和高压氧、针灸等其他更为残酷的“折磨”。但这就是你的孩子,你亲生的孩子,你辛辛苦苦生育出来口口声声要好好养他的孩子的感受。
特别标注:本文并不是去否定电疗、针灸等治疗的作用,上述文字旨在描述孩子在接受一些治疗方案过度哭闹可能产生的一种感受,从康复角度,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孩子不抵触、少哭闹的情况下综合进行治疗。
那么上述过程中的按摩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按摩师普遍的方法:被动按摩训练。所谓的被动简单的理解就是非孩子自愿或自主接受的训练。当身体被动接收外界信号时,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最为简单和本能性的刺激,在早期大脑神经快速发育的时段内似乎也会对这种大量的、简单的、重复的刺激起到作用,可前提却是需要先得到宝宝自身的“同意”。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情绪极度不稳定,大量的哭闹和反抗不但不会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对脑发育造成副作用。就如同一个人每天都要哭闹5次,每次都撕心裂肺,不多,2个月下来,你想想那个人不还会被逼成神经病啊。宝宝不也同样如此吗?
不仅如此,如果是正常的孩子,当你家宝宝还在痛苦的训练中时,他们已经在接受着家长的关爱,每天享受着游戏和亲情的照顾,晒着太阳,自由的伸着懒腰,嘴里吸着奶嘴,惬意的和妈妈躺在一起,耳边响起的是轻音乐和好听的故事。一年过后,也许你的孩子身体已经完全恢复,但是心理的发育是远远不能和那些正常孩子相比的,如此一来,岂不成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了吗?
痛苦啊,难过啊,怎么办才能解决这种问题?
相对于被动训练来说,主动训练就完全属于相反的一个过程了。这里说的主动就是利用各种条件和方法,让孩子产生“想去做”“要去做”“努力达到”的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一旦形成,那么他们的行动就会更加的自如,肢体的能动性和配合度就会更加完美,脑神经对于神经末梢的控制也会更加精准,心里因为有了目标和完成,则变得更加健康。
主动运动体现在各个环节和方面,如果说被动训练的核心是康复师手法的话,那么主动训练的核心就是患者自己。对于很多神经系统发育的问题来说,平稳而开心的心情是控制好它们的前提,越是那种过度的牵拉和刺激往往越会对神经产生副作用。比如肌肉痉挛,越是痉挛越要轻手法,如果可以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调节肌肉变化,就好像你小腿抽筋时,你慢慢的自己弯曲褪,轻轻的顺着痉挛的地方揉捏一会,就可以度过。孩子也同样如此啊,被动的大量训练,尤其是过度的训练不但不会让肌肉放松,反而会让肌肉越来越紧。
主动训练的难不在于手法,甚至可以说手法不是最重要的,其关键点在于你能否准确的知道病患的问题根源所在及如何设计一个引导的方法让孩子可以发自内心的去自我改变着,这正是主动训练门槛过高的原因之一。举个例子吧:孩子下肢肌力不足,造成站立不稳,最后导致1岁5个月仍站不稳也不会走。这时很多地方开始的是强化下肢的力量训练,比如负重压腿等,孩子不仅烦躁不安,反而最后从心理排斥,更加不会站立。那么你可以把这个孩子换个方式来试试,让这个孩子先靠站或者扶物站立,然后用一个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当他开始对物品感兴趣时,你突然“一失手”,玩具掉到了地上,孩子看到后会本能的蹲下捡起刚才让他感兴趣的那个玩具,然后你再拿起又失手掉落,同时配合表情夸张,发出“阿欧,怎么又掉了”的声音,孩子这时终于明白你在和他玩游戏,于是开始配合你蹲下捡物,拾起给你等重复性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为是个游戏而心情愉快,看到你的夸张表情和语言,他们内心很愉悦,同时反复的蹲起也强化的下肢力量,就好像我们上学时候被老师罚跳100米的蛙跳一般训练着。数日后,下肢力量增强了,很快就走了起来。(这是一个我身边的真实案例)
很多的引导过程其实也并不是很复杂,比如可以和大家分享几个。
坐立腰肌力量不足,总是前倾过重或者坐立时间不长。
可以让宝宝先靠坐,有一个平衡支撑,然后拿一个好玩的可以吸引宝宝注意力的物品在宝宝头上方,此时宝宝可能会抬头并伸手够取,腰背自然会撑起来,这种撑起是由于宝宝想向上够取物品所产生的内驱力,更加符合身体的运动规律。反复训练可以强化宝宝腰肌力量,还可以解决肩胛过紧,伸展不开的问题,而且互动性强,让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得到了改善。
下肢运动不足,脚踝等部位过紧
可以在家里准备一个洗澡的大盆,盆里倒入温水,水里可以放入漂浮的小鸭子玩具等,抱着宝宝并在盆边坐着,使宝宝的小腿没入水中,然后家长可以在旁边捏小鸭子发出叫声,孩子会开心的用脚触碰,习惯后会呈现出踩水和伸脚够鸭子的行为,不仅可以让脚部运动的灵活性增强,同时水里的波浪还是很好的按摩工具,帮助宝宝进行脱敏,相当于做了一个脚底水疗。记住,大部分宝宝都是喜欢玩水的哦,这可是人的天性。如果没有水,也可以用球池等替代。
内收肌角过紧
过度的牵拉双腿可能导致肌肉的二次拉伤,那么可以用其他的几个方法替换,比如妈妈买一个小背带,让宝宝叉开腿坐进去,然后在小花园里逛,宝宝这样叉腿坐立且注意力完全被其他环境吸引,不会感觉到任何不舒适。或者让宝宝骑小马,然后教宝宝如何骑马挥鞭等。
颈背部肌张力增高导致上肢伸展不开,无法很好的够物
可以让宝宝趴在或躺在大球上,然后在大球对端放置一些玩具,大人需要抓住宝宝双腿,然后缓慢的晃动大球,使其宝宝尽可能的接近玩具,让其伸手够物,这时因为身体重心下移,宝宝头部冲下,双臂前展的意识会更强烈,而且本能的自我保护也会促使她们伸手(比如降落伞反射的引出等)。
上述的一些例子都是一些小方法,但是对于孩子的问题缓解是有一定好的效果的,就其原因就在于整个训练过程没有逆着宝宝心情来,如同游戏一般的训练让家长和孩子更加舒服,而且每一个游戏都可以根据病因让局部肌肉或关节得到有效地刺激和训练,从而改善了病情。何乐而不为呢?在过去参观的主动训练机构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哭闹的孩子远远比那些纯被动运动训练的少得多。
对于主动运动训练要说的太多了,本文章远远不能代表此类训练方法做一个完整说明,但是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希望大家可以明白,在训练中,让孩子保持一个开心愉悦的心情是康复效果能否实现的关键,过度的哭闹不利于孩子发育,这不仅需要医生和康复师的配合,更需要家长们不断的在康复道路上学习。为了孩子,相信大家可以做的更好。
此文仅作为主动运动训练的一个说明,更为出色的交流可以加入群207856067,这里有一些专家可以为大家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