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师大赵勇
北师大赵勇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2,532
  • 关注人气:8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读《冯小青》

(2014-06-29 19:22:32)
标签:

文化

 

因为要给《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中的“美学与文艺理论”卷写篇长序,便把潘光旦先生的《冯小青》又读一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在一个县城的新华书店购得此书,但书名却已是《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秘》(潘光旦著,祯祥、柏石诠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此书诠注详尽,很是用心,只是书名却改得惊悚。若潘先生地下有知,他会同意如此改动吗?

估计许多人对这本书并不清楚,所以我要略作介绍。书中所写的冯小青,是明朝末年的年轻女子。她风姿绰约,才华出众,但下嫁冯生做妾后,大妇奇妒,便被打发到孤山佛舍。小青遂郁郁寡欢,以泪洗面,“辄临池自照,好与影语,絮絮如问答,人见辄止。”后一病不起,死时年仅18岁。小青死后,为她立传者不少,其作品(古诗一首,七绝十首,《天仙子》词一首和《寄杨夫人书》一封)亦被人编辑成集,定名《焚余》。她的生平事迹也被改编成故事,写成剧本,搬上了舞台。

192221岁的潘光旦时在清华读书,修读的课程有梁启超先生的“中国五千年历史鸟瞰”。课程结束时他提交《冯小青考》,以为作业。梁启超读后大为赞赏,遂写评语如下:“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望将趣味集中,务成就其一,勿如鄙人之泛滥无归耳!”潘光旦见此评语,很受鼓舞,先是把此作业发表于1924年的《妇女杂志》上,随后又加工修订,易名为《小青之分析》,1927年由新月书店出版。1929年再版时,复改书名为《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

潘光旦对冯小青现象穷尽各种资料,反复考查,其研究用意何在?其研究结果如何?我想应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小青生平事迹甚离奇,亦甚哀艳。前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于是群疑其伪托,以为绝无其人。”而通过其考证,他认为小青实有其人,其事迹并非凭空虚构。二、更重要的是,他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得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结论:“小青适冯之年龄,性发育本未完全;及受重大之打击,而无以应付,欲性之流乃循发育之途径而倒退,其最大部分至自我恋之段落而中止;嗣后环境愈劣,排遣无方,闭窒日甚,卒成影恋之变态。”

把小青看作影恋病例之典型,可谓石破天惊之语。因为小青哀艳的身世,出众的才华,实在是很能获得人们的同情的。有研究者甚至指出,彼时“传者的态度,表明了男性文人对对于才女文化的欣赏和支持。”“通过小青与大妇的对比,寄托了晚明男性文人对于女性一种新的性别想象和位置期待。”(张春田:《“影恋”,性心理与“病”——潘光旦写冯小青》,《书城》2008年第9)然而,潘光旦的研究却戳破了男性文人的那种幻觉,指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而他之所以能独辟蹊径,又是与他特殊的学术经历密不可分的。据他自己讲,20岁在清华读书时,他便读过了霭理士六大本的《性心理学研究录》。很快他又接触到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同时,因为译者一向喜欢看稗官野史,于是又发见了明代末叶的一个奇女子,叫做冯小青,经与福氏的学说一度对照以后,立时觉察她是所谓影恋的绝妙例子。”(霭理士:《性心理学·译序》,潘光旦译注,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由此看来,潘光旦的这项研究,实为西学东渐与中国古代例证碰撞之后结出的一枚果实。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潘光旦会去做这项研究呢?从他书中的“余论”中我们已能看出许多眉目。他指出:“改造社会对于欲性及性发育之观念,实为目前当务之急。观念既趋正轨,然后性教育之推行得所指引,而适度之男女社交亦可实施而无危害。为父母者,去其溺爱,则母恋中滞之现象即可随之减杀。发育期内,女子之有自我恋之倾向者,大率因深居简出,又绝少闺中良伴,致欲力之流,日趋淤塞;其行动略较自由,交友范围略较扩大者,又多流入同性恋一途;是亦欲流之中滞为之。是以女子教育兴,而自我恋之机绝;男女同校与社交公开之制立,而同性恋之风衰。同一欲力活动,同一须有活动之对象,由自身而同性而异性,亦即由可能的变态而归于常态;是则社会之欲性观与性发育观革新后必然之效也。

潘光旦后来成了著名的教育家、优生学家,而从这段文字中亦可看出,他在青年时代即有了思考国计民生的大气象。于是,他虽分析的是晚明人物,其用心却在当今社会。而社会能正常发展,全赖人之身心能正常发展也。男女的身心能否进入常态,而不坠入变态,春机发陈阶段又非常重要。由此看来,无论是他研究冯小青,还是翻译霭理士,其价值都超出了本身的学术领域,而成为一件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情。

重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很是感慨。《冯小青》可谓不折不扣的“少作”,却丝毫没有青涩之感,而是让我们觉得很老到,仿佛他已是治学多年、功力深厚的长者。而之所以能如此,大概是因为他首先以学术为志业,心无旁骛,加之国学功底本来就好,年轻时又出洋留学,这样便能启获新知,激活古籍,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近年来,“民国热”已成知识界的一道风景,而看看民国学人著书立说的风采,想想我们这个时代著作文章的差距,或许便能明白真学问是怎么回事了。

20146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