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第名家”“奕世簪缨”邓氏古村落——广东乐昌楼下

标签:
交流信息情感文化宗亲 |
分类: 陕西邓氏文化研究会 |
在广东省乐昌东面,有一个约二十公里长,五公里宽的小型盆地,盆地上因三面高山环绕,由北向南渐低,状如一条不规则的“Λ”型绿色走廊,廊内充填如从“天府之国”切割出来的数万亩膏田而称廊田。廊田镇,古称“兴隆墟”,清乾隆7年(1742年),张应朝筹建的廊田墟位于南面约4公里,史称东乡。在廊田镇五公里处,分布着一个古色古香的邓氏古村落——楼下村。
邓氏又一大古村落
楼下村距离武江只有五六公里,过去的水路可以南下广州,北上坪石,交通非常方便。楼下村现有590户,3614人。
据楼下村《邓氏族谱》载,以邓姓为旺族,沈、袁、张、陈、何、彭、吴、朱、龚、李、许、郑、谭、罗、曾、邝、黎、王、陶、杜,共21姓。隋朝初年(582-592年),始祖邓亨甫从湘庐阳县(现汝城县)坪塘村来梁化县(现乐昌市)任县令,致仕后到楼下定居,繁衍46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是乐昌市规模较大,历史悠久的村落。
南齐时代闻名天下的十大宫廷贡酒“灵溪春”、“桂花”佳酿就出自这一带。“灵溪春”,唐李肇《唐国史补》说:“……河东之干和蒲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睦、虾蟆陵之郎官清、阿婆清。”对灵溪酒的出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有所补充:“灵溪在乐昌东北,源出泠君之山,以其水酿,曰灵溪酒。”生产的米酒,清醇可口,浓香沁人。
人才辈出的古村落
楼下村与湘粤交界,与乐昌、曲江、仁化、乳源、汝城、宜章六县区(市)接壤,这里地势开阔,水源足够,光照优越,土地肥沃,达3636亩,年产稻谷六万担,人称:“廊田是乐昌的粮仓,楼下则是廊田的粮仓。”
楼下村曾有72座拱桥,7座水楼(围)。村南侧曾称“金钱落地”的古墟镇,北隅几株千年奇树依旧遒劲有力,枝繁叶茂。楼下村的先辈们,博学明识,无所不贯,谦恭慎密,浩德钦明,以仁为本,以义治之。宋、元、明、清辈出6位进士,8位举人,任县令以上官职者达25人。
始盛于宋绍圣年(1094-1097年),邓荣首位中举人,掘开本村金榜题名先河。
宋建炎年(1127年),邓晹中进士,任保昌县令;
宋淳熙年(1174年),邓党中进士,授官南思府监税。
接踵荣登进士的是宋淳祐年(1241年)邓梦荐,授翰林学士,皇宫教授,封朝散大夫。
楼下村名震韶关,一座座厅堂、公祠等有浓厚公利性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筑。
元朝达极至,元至正9年(1349年),邓元考取解元(乡试第一名),并任枝江县令。村巷初具规模,围墙,门楼成防御体系。沈孟五郎及子沈福善从南乡沈洞村来此沈家坊定居,与邓和睦一村。
明清达鼎极。明正统7年(1443年),邓颙中进士,授江西永丰知县,后剿贼遇害,封光禄寺少卿,谥忠毅;明景泰7年(1456年)邓瑗中举人,任湖广按察佥宪;
邓钦任北京国子监演掌公巽;邓宣任吴县县令;邓守任安远县县令;邓宿任漳浦县令;邓祚任长阳县县令;邓大行任四川巫山县县令;
清光绪6年(1881年),邓榕芳中举人。
至清末,巷道基本完善,有富斗巷、中心巷、五福巷、坑蜃街、田子巷、东边头、水楼巷、沈家坊、联芳巷等多条主巷,8座宝塔。现存“科第名家”、“缨簪世奕”、“文武阁”、“五福巷”、“积德流芳”等形态各异的门楼、古巷、楼阁,巷道纵横交错,曲折有序,走进去犹如迷宫,难觅归途。有人高山鸟瞰,惊异地发觉,整个村庄呈八卦形,此种结构村落,粤北难觅,堪称乐昌第一村。
门楼是村中的文化宝典
村中的精神支柱——邓亨甫公祠是村民的崇拜中心,“科第名家”门楼、“缨簪世奕”门楼、国魁“文魁阁”、五福巷文魁阁堪称村中文化宝典。
上部比下部稍宽3厘米,保留明代拱门的建造风格。该门楼是楼下村邓氏正中大门,是该村的主要门户,清朝时曾遭火灾,尔后又作过多次修葺,门额上原有“科第名家”匾额,赞颂邓氏世代名贤辈出。原匾在“文革”时已毁,现匾为文革后重立的。
“奕世簪缨”的巷门,离“科第名家”门楼不到30米,同一方向,门楼通面宽3.2米,进深3.6米,也是拱圈式砖砌巷门。门高3米,宽2米,门楼脊顶装饰与“科第名家”门楼不同,是砖砌灰塑透雕,但已残破,屋脊正中那幅壁画也只剩下白色的灰了。
门楼左边,新开一间“升荣发廊”,装修一新,门关着,里面传出流行歌。新与旧,动与静,在这巷门下对比着。这个门楼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初时作过修葺,据《邓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族谱》编为:“科、第、名、家、奕、世、簪、缨”字号,每字计族谱七部,族中共领56部。一部族谱,道出了这两个门楼与家族的联系。
紧挨着“升荣发廊”,是“积厚流芳”门楼。檐下四块粉红阶砖刻着“积厚流芳”四个繁体字。字下门上,是“科第名家”门楼,是单层拱圈式砖砌巷门,歇山式屋顶四角飞檐翘起,楼脊中央正中是葫芦形琉璃刹顶,瓦面是灰色板瓦,脊两端照样饰有鳌鱼头吻兽。据资料介绍,此门高2.8米、宽1.9米。上部比下部稍宽3厘米,保留明代拱门的建造风格。
该门楼是楼下村邓氏正中大门,是该村的主要门户,清朝时曾遭火灾,尔后又作过多次修葺。字下门上,是松石花鸟砖雕。
《孝经》载:“奎主文章”,后人把奎星演化为文官之首,喻孔子为奎星。2层,通高6m,面阔3.15m、进深均3.15m。拱券式悬山顶砖砌门,3m高,2.45m宽,内设方框木门,置2枚饰八卦图纹圆形木门簪。
灰板瓦和琉璃瓦盖歇山式宝葫芦刹,如太上老君留下的宝物。2只头朝垫座的饥饿鳌鱼头吻兽,4角神兽尾翘,形如美国西部牛仔挂上去的帽子。饰莲花纹琉璃瓦勾头滴水,山墙排山沟滴,如大力士的腰带。正面旁外转辅作斗拱挑转角斗拱成挑顶抹角梁。
正檐镶 “文魁阁”匾,下嵌黑匾下绘梅石水墨画图轴。拱券式砖砌巷门,高3m,宽2.45m。后畅通五福巷。顶悬“国魁”匾。阁门背书“五福巷”,古雅端方,较完整。
五福巷文魁阁俗称水楼文魁阁、五福巷巷门,巍然耸立于村西北五福巷西端。清代光绪6年(1881年)邓榕芳建。高约2层青砖屋上书“五福巷”,是通往村外的总门楼。
歇山式屋顶灰板瓦和琉璃瓦覆盖,青绿色宝瓶刹,2端对称饰鳌鱼头兽吻,琉璃瓦当勾头滴水,4角微翘各置外转4辅作斗拱挑檐成45°斜拱,南开棱形透窗,框下砖砌11个“十”字小窗,窗顶镶白底蓝楷字“文魁阁”匾,配联“文星居北极,奎光射斗牛。”神震岭南。拱券式砖砌门,面阔6m,进深4.5m, 3.2m高,2m宽,阁下南北通达。“岁魁”门楼是光绪二年丙子科考选乐昌县第一名贡生邓汉楚所立。双阁体形俊美,堪称楼下村文化图腾。
楼下村门楼,对研究我市明清时期门楼建筑有一定的价值。因此,“邓亨甫公祠”、“科第名家”门楼、“奕世簪缨”门楼、“积德流芳”门楼、“文魁阁”被列为“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2017年,楼下村被第七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授予“最美古村落”称号。乐昌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