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寺,坐落于内江城西约3公里的沱江河畔,依山拌水,风景优美,自古便有“蜀国名蓝”、“中川福地”之称,“圣水灵湫”为中川十景之一。系四川省八大丛林之一,有“中川第一禅林”之美誉(“中川”特指内江),因其历史久远,古迹遍刹,高僧大德辈出,在四川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圣水寺,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间(867)距今已1100多年,因唐代的观水禅师于后山山岩处观水开悟,而得“圣水”之名,又因圆觉楼后山岩中有泉水流出不涸,清甜甘醇,被视为灵泉圣水。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扩建后更名为“兴慈禅院”,又名“圣水兴慈寺”,宋末恢复原名“圣水寺”。
圣水寺,寺院法脉传承久远,适合修行弘法,先后出现了:丈雪禅师(1610-1693)、可拙禅师(清康熙年间)、默野禅师(清雍正年间)、王恩洋居士(1897-1964)、清德上人(1924-2018)、智海禅师(1967-至今)等高僧。
圣水寺,现有摩崖造像67龛、450余尊,总长度60余米。从年代可分为唐、宋、元、明、清;从内容上看,有阐释教人的,有弘扬佛法的、有教化众生的,有启迪人发愿祈福的;从题材上看,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其中的千手观音石刻造像和圆觉楼的十二圆觉像,分别代表了唐、宋石刻造像的不同风格,此外,明代所建的石拱桥和放生池以及藏经楼前经幢都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圣水寺的书法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特别是明代的“名相大儒”赵贞吉所书“圣水寺”和“书圣水岩石”豪情奔放,飘逸俊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圣水寺,1958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内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为“四川省级文物报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