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孝节烈总坊位于南桥长卿山东麓,高大雄伟,建于清光绪年间。石坊坐北朝南,古蜀道从中穿过。石牌坊呈四重檐、歇山顶、三开间、四柱建筑,高9.58米、宽8.12米,正门高3.3米、宽3.5米,两边侧门高3.5米、宽1.5米。四根石柱衝天而起,支撑万斤巨石横额。石额阳刻正楷“皇恩旌表”“贞孝节烈总坊”大字如椽。人们站在远处举头可见飞龙彩凤,鐡画银钩、笔划工整、沉健有力,系当代书法大家之笔。半镂空浮雕“二龙戏珠”攀脊攅顶、阳光投射爪麟片可见,每到暮春夏秋潼江水气蒸腾,紫气从贞孝节烈总坊上两条半镂空石龙白麟晃动,昂头摆尾;日射石珠,白光闪闪,成一奇观......
另外石坊额上还刻有139名贞烈女的姓名,告示后代她们是明清时期对国忠、对长辈孝、居家贞节对歹徒凌辱宁死不屈的烈女榜样,显示清王朝以孝治天下,立石坊让她们流芳百世。也是劝人孝顺父母,洁身自好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贞孝节烈总坊,石质坚硬,结构牢固,造型别致,雕刻精细,书法俊逸,雄伟壮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1985年梓潼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牌坊坐北朝南,是一座四柱三门三重檐的石牌坊,为一正楼二边楼、飞檐翼角四柱落脚的石坊。通高9.58米,面宽8.12米,用4根立柱,9条整石横梁,材质主要为梓潼本地的青白砂石杂黄砂岩,近百块石板、数十块檐石镶嵌而成。
正楼华板之上南北两面正中镶嵌“皇恩旌表”竖匾,其下刻“贞孝节烈总坊”横匾。
正门高3.6米,宽3.5米。侧门高2.5米,宽1.5米。正门柱刻楹联:“九曲水七曲山贤媛笃生正气足争流峙;金管书银管禄史臣汇载清芬常播简编”“生死靡他愧煞须眉男子,后先相望共成巾帼完人”。
匾下华板正反两面共镌刻着139位贞孝节烈女士姓名。她们或夫死守节、伺候公婆、或善待姑嫂、抚养子女,是经过乡村的层层选拔,朝廷认证而成为当时社会标榜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两侧门额上各嵌一方形匾额。南面两边分别刻“竹节”和“松筠”二字,北面两边分别刻“潜德”和“幽光”二字。皆为阴刻正楷,为梓潼知县梁材撰并书。
飞檐翼角上刻瓦槽瓦当,下有吊柱门窗。整座牌坊的楼、梁、柱、坊均刻花饰,计有上百幅,横梁两面刻有与贞孝节烈有关的神话人物群像浮雕。
正门栏额南面刻“二龙戏珠”,北面刻“双凤朝阳”。正楼两面的棂窗均为造型各异的镂空蝙蝠图案,边楼南面的棂窗为圆形镂空图案,华板雕刻“董永卖身”等传统二十四孝图,边框镌刻编织、花卉纹饰。
一、二层楼檐鳌鱼嘴前刻有两驱向内坐狮。
贞孝节烈总坊,即贞节牌坊,位于梓潼县长卿镇南桥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造。不同于其它牌坊,这座牌坊上面刻有139名妇女的名字,是我国少见的带有集体表彰性质的“总坊”之一。
由时任梓潼知县的梁材组织施工,亲自撰文并书写楹联。牌坊坐北朝南,跨金牛古蜀道,因此每个来往古蜀道的人都能看到这座石牌坊。作为官道上的牌坊,可以想象当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景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