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山,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城,是汀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古城墙从山顶向东西两边各自蜿蜒而下,使城半壁高挂山巅,故有“观音挂珠”之说。卧龙山位于长汀城北,又名北山。长汀县城的环城公路环绕卧龙山一圈,准确地说,卧龙山是长汀的城中心。
自宋以来即为汀州名胜,曾被称为汀州八景之首。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与群峰相属,如龙盘屈而卧,中分九支”,故名“卧龙”,又名九龙天境。山上有北极楼、金沙寺、观音堂、地藏殿、千松亭、风香亭、新乐亭、东翘舒啸烽火台、西倚聼松烽火台等名胜。
1932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汀养病,住于山下南麓的老古井畔,也曾与傅连璋医生散步于卧龙山的松涛中。
汀州老古井:
在福建长汀县汀州古城的卧龙山南麓,有一口神奇的古井——卧龙井,俗称老古井。这口井建于宋代,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井身为圆型,井口呈正方形,井深3.95米,井径1.43米,地势虽高却有涌泉,四季不涸,甘甜清冽,实为汀城之胜迹。
毛主席最牵挂的水井:
一九三二年深秋,时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住在老古井旁的福音医院修养所治病疗养两个多月,其生活用水均用此井水,期间,毛主席经常与挑水洗衣的群众亲切交谈,了解当地民情风俗,倾听群众对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的意见,为起草撰写《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光辉著作,增添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一天,毛主席来到老古井洗漱,发现井水浑浊不清,原因是这口井很长时间没有清洗了,便当即带领警卫班战士们,向附近群众借来工具,整修了井旁的地面,掏清了井底的淤泥和井壁的青苔,为古井彻底的洗了一次澡,井水又清澈见底了,毛主席感慨地说:“井和人一样,也是要洗澡的”。
1962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后称“七千人大会”)期间,毛主席向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叶飞打听汀州老古井的情况。叶飞随即电话询问,长汀回复:“老古井保存完好,周边的百姓至今还在使用这口水井”,毛主席听后欣慰地笑了。
老古井,为毛主席所惦念,为世人所铭记。
这口井有神秘的“三奇”:
(1)“津脉准”。据传,汀州城的龙脉极旺。卧龙山隆起平野,东西横卧,其龙头于东侧盘恒于龙首山(乌石山),昂首龙潭,吐纳汀江,气势恢宏灵动。卧龙井,则正好处于巨龙卧拥的命门之穴,聚九龙来势、苍野灵气及卧龙津脉于一身,其水圣龙荫,含英咀华,也就可想而知。1932年10月,毛泽东来到这里,疗养于福音医院,特意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清理整修了这口井,所以又称“主席井”。
(2)“高不枯”。卧龙井处卧龙山腹襟缓坡心,周边地势极为奇特,据此井十余步开外,即为陡落高坎,绵延街市,通常本不利于泉眼汇聚及水位保存。然而,神奇的是,此井面临高悬,居然不渗不漏,恒汲恒出,四时维定,不溢不枯。
(3)“千年净”。一般的古井,随着世易时移。地貌变迁,引起水质变化。然而此井,幸延千年,据说,除世事浮沉时几度浑浊外,一直都是清澈甘甜。直到现在,它仍然滋养着汀州子民,以清冽醇厚、矿物质丰富供人们日常饮用。
1932年,毛泽东来到长汀养病,曾住于卧龙山下老古井畔,每天由傅连璋医生陪同登山散步,听北山松涛,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终于身体康复。
现在山下还保存着毛泽东同志的旧居。
就是在这座小楼里,毛泽东起草并撰写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光辉著作。
卧龙山辟于唐代,宋时在山巅建“更上楼”,旧名北极楼。明崇祯间,郡守唐世涵在卧龙山重建北极楼,又名玄武楼。清康熙、道光年间皆有修葺。楼内尚存《重建北极楼碑记》,碑额有阴刻双龙戏珠图纹。北极楼内还有“镇雄闽西”四字大匾额。徐曰都诗云:“无净山高楼更高,虎头回望白云遥。金沙万户春风早,绿树清江晓放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再修北极楼时,接踵扩建“普陀岩”、“藏经阁”,阁匾为当代书法家虞愚所书,名士方觉慧为寺门写“卧龙山”匾额。
门额“卧龙山”三字为乙酉年春,国民党政要、名士方觉慧所书。两侧对联为:佛自西来傳正觉,人登北极證良缘。
现在的卧龙山四周有多处石径直通山顶,而从横岗岭南麓登巅则更为便捷。拾阶而上,目不暇接,只见山花吐艳,青枝葱茏,龙鳞古松,挺拔直立,山风过处,松涛阵阵。
卧龙山东麓还有一处令人陶醉的风景,穿过东门后街背,沿着一山谷拾阶而上,可见两山合抱,郁郁葱葱,耳边鸟声婉转,松涛阵阵,其境清幽宜人。
行至半山,浓阴处飞出屋檐翘角,这就是斗姆阁。斗姆阁始建于明初, 盛于万历年间,明清两代均对三座庙宇有修葺,但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圮蹋
,仅存灶君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香客的捐资重建,今有灶君庙,如是庵、观音寺、妙行寺、天后宫等庙宇,观音寺最壮丽,塑有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每到节假日香客信众络绎不绝。
《西倚聼松》:
“峨峨千尺偏龙岗,万树花明绕佩章。小阁度云枝作盖,轻涛挟雨座添簧。调高雪并春能和,味淡身世兼雨完。自愧淮阳方卧理,却从宏景恣徜徉。”——
明进士·汀州知府唐世涵作
“西倚聼松”烽火台。
从此处下去就是瞿秋白纪念碑与杨成武广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