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园林景区占地200余亩,坐落于阆中古城东南嘉陵江对岸,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景区内有文保单位唐代大佛、北宋状元洞、明代白塔等。其间林木幽深,竹树葱茏,高山飞瀑,繁花似锦,亭台楼阁掩映其间,水流鸟鸣之声,不绝于耳,人行其间,如游画中。
唐代大佛位于东山园林的半山腰处,其摩崖大佛为弥勒坐像,高约9.88米,是四川十大坐佛之一。摩崖大佛由三重檐遮护,称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建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造型雄伟,气势浑厚,尤其是佛身衣纹为凸纹,面容端庄而慈祥,头部后面有火焰纹背光,线条流畅,并且其后背两侧有4700余尊排列整齐的小佛,均坐莲台,镌工甚精,为全国所罕见。高丈余的“虎溪”楷书和延展150余米唐宋摩崖石刻造像5尊,唐宋元明清各代碑碣24处,以及北魏石狮,都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蜚声中外的“出兄弟状元宰相处”的读书岩,是阆中书刻造迹保存较为完好的地方,为后世学子朝拜之地;独立高标的明代白塔,由其塔底窗户北望,但见阆中如画,阆水如练;有“会当凌绝顶”,一览嘉陵山水的佛云阁;充满诗情画意的黄家花园,以及流淌着神话传说的虎溪桥等,美景如画,不胜牧举,令人流连忘返。
药师殿:
相传药王孙思邈(581-682年、唐代医学家、今陕西耀县人),曾采药至此,在小溪边发现一只受伤的老虎,用药治愈后,老虎不肯离去,给他充当了坐骑。以后便有了药王骑虎采药,以及海龙王在空中护驾的石刻形象。
摩崖题刻“虎溪”二字,为南宋年间阆中太守吴昭夫建,统制河中母恩所书,明代分巡川北道参政姚诚立重刻。每字高五米、宽四米。相传“药王救虎”的故事发生在此,故大像山小溪取名为“虎溪”。
阆中大佛成像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前,至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敕名永安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因于皇家陵名相犯,敕改福昌院,至元代。明嘉靖仍称大佛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摩崖大佛寺摩岩记》谓郡东江山腰,有寺名大佛,其名延续至今。
这尊释迦牟尼坐像,高9.88米,佛头有螺纹,面容端庄,头部后面有火焰纹光环,大佛两侧龛内刻有小佛4700余尊,每尊高10.2厘米,均坐莲台,排列整齐,镌工精美。
大佛右侧有石窟两龛,内有经幢和佛像,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罗尼经幢一处。
大佛旁有观音像两尊:一为南海观音,一为送子观音。
北魏石狮:
刻于1600年前,技法简朴,典型的北魏造像风格,后传为大佛的保护神。
北宋墓亭:
历代大佛寺僧圆寂后,骨灰存放于崖穴,因大佛寺曾经由宋太宗赐名,宋徽宗改名,故墓穴外崖雕有石牌坊与龙纹雕饰,已显尊贵。
大佛精舍:
为当年何居士凿佛期间和像成之后,居家礼佛之所。精舍原指书斋学舍,后亦称僧、道居住或讲经说法之处。现在的大佛精舍,为1990年在原址重建,仍名东山大佛精舍。舍后有飞瀑、怪石,四周林木幽深,绝尘俗气,间闻鸟鸣,让人流连。
黄家亭子:
杜甫与阆中刺史王使君应黄家主人邀请到此地做客。杜甫写下《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诗二首,根据诗意重建的黄家亭子,是一组亭阁式建筑。刻杜甫诗于石碑上,以供游客吟咏。
门口两侧的对联:“座上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横批“为吾独尊”。着人细观。
阆中东山园林大佛寺有个“伶梯入云”景致,陡峭的令人无法相信,似如天梯,160余级台阶,接近70度的坡度,一般人真爬不上去,要想上去非得借助铁链子才行。下面有警告牌:恐高、老弱病残者禁爬。
峰顶有一处天然石形成的弥勒佛像,静静地享受朝拜者的顶礼膜拜。
《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记载此佛为何居士所刻,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十大坐佛之一。据记载,他本来住在大像山对岸的蟠龙山脚因为遥望南岸石壁上隐约有神仙活动,便毅然决然地舍弃自家百年之业,移居此地。亲手雕凿崖峦,历时二十余年,其后营造精舍,广植林木,逐造就了这块竹林深幽,掩映层楼的清净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