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大象山是一处石窟艺术与古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胜地,殿宇佛龛错落有致、疏朗自然,亭台楼阁、斗拱飞檐,是传统古建艺术珍品,自古闻名遐迩。
甘谷大象山,距天水市100公里外的甘谷县境内。那里有一座正看如旗,横看似龙的山峦拔地而起,旧名文旗山,现名大象山。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有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大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余年。
文旗山是秦岭山脉西端的一条支脉。山体挺拔,毓灵俊秀,巍峨多姿。文旗山因其山巅悬崖上开凿的一尊通高27.3米的释迦牟尼大佛像,而称作“大佛寺”,为旧时甘谷县八景之一。有民谣说:“佛乡有个大佛寺,顶的蓝天咯吱吱。”
大佛洞窟两旁,依山俯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缠绕山间。廊上佛窟相连,巍峨壮观,现存有22窟龛,大都呈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禅龛,这是大象山窟龛的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和国内石窟雕刻不同的是,大象山石刻群都凿于高出地面约3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
大象窟即6号窟,亦称大佛殿,是大象山石窟的主窟。窟内石胎泥塑大佛像是全国大型造像中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从造像技法圆润流畅、丰满细致的特点看当为盛唐时期的作品。现存部分宋明清各代多有维修和重妆、挂彩。大佛周壁有小龛70余个,龛前有金刚、白鹤童子、人面鸟等悬塑小像。大象窟檐原为木结构三重檐楼阁建筑,经年久风雨侵蚀已坍塌,现拱型龛楣为1985年经国家拨专款建成。
睡佛窟位于三星福、禄、寿洞东侧。前壁紧靠小禅窟右上角辟明窗。清代重塑莲叶观音像,以高度夸张手法,塑造了一尊宁静善良而又悠然自得、半卧莲叶之上的观世音菩萨。
大象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自山脚攀登而上,经韦陀殿,再穿越飞栈阁道直上至最高处三圣殿,上有石刻:“白云封处”。山上楼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密布山岭,层层楼阁,座座殿院,逐台登高。有墨翟殿、太昊宫、罗真殿、接引佛殿、文昌宫、灵岩寺、伏羲殿、鲁班殿、关圣殿、无量殿、双明洞、大佛殿、三圣殿等。相传鲁班殿为大象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充分显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佛龛以大象窟为中心向左右罗列,西侧紧倚飞云岩,有7窟,东侧攘连松花崖,有14窟,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势建有长长的走廊将窟龛相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