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古城苏楼巷与南亭街交汇处,有一座正中高拱、两侧对衬具有明代宫殿建筑风格及雷州地方色彩的建筑物,他就是宋代贤相寇准创建的“真武堂
”遗址。
大门石坊上镶嵌着“南合武当”四个金光闪闪的雄浑苍劲的大字,“南合”为雷州古称,“南合武当”其意即为雷州之武当山。“南合武当”石额,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庚子科举人何起龙所书。坊檐上绿色琉璃瓦盖顶,雕琢着奇花异草的卷檐板,四周围以深红色的外墙,给“真武堂”平添了雄伟壮观的色彩。
相传天圣元年(1023年)八月下旬的一夜,一颗天上“陨星”轰然坠落于寇准寓所前池塘中,封建迷信的雷州百姓认为天降灾难,纷纷焚香祷告,以求天下平安。翌日一早,寇准便命人戽干塘水,获一块晶莹夺目的黑色陨石。寇准认为是北方玄武七宿之石,随即命人在陨石坠落之地建“玄武堂”,借此向雷州百姓宣讲行星与宇宙空间的原理,后因避宋祖先赵玄朗讳,而将“玄”改为“真”,这就是现今的“真武堂”。
真武堂建堂将近1000年了,历史上几经变迁修葺。在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年),雷州知军事以真武堂靠近闹市不当为由,将“真武堂”迁至雷城内钟楼背面城隍庙的天庆观,迁建后,士子连年屡试不第,雷州百姓怨声载道。到了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雷州知军事胡宗道才把“真武堂”重新迁回原址。到了明景泰年间(1450-1456),庙堂几乎倾圮。明万历元年(1573年),乡民黄仆率众重修。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生员陈瑾等再次集资重修,又与举人何起龙在门前另建一座石牌坊,上刻“南合武当”。
现今除大门仍留存旧貌外,明推官高维岳又造神龛香阁,使得“真武堂”别开生面。现今的“真武堂”为三进式布局。前为石坊,中为楼阁,后为大殿,整个院落小巧玲珑,金碧辉煌。大门两侧石柱有一幅楹联曰:“寇先贤,罗陨石,建起斯堂导民习武;苏学士,访名山,居邻此庙怀国修文”。这副楹联真实阐述了“真武堂”的来龙去脉,并赞颂了先贤寇准、苏东坡贬居雷州期间润泽一方的重要事实。
拾阶而上,进入堂内,回首则有“太和一岳”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此匾为清代岭南四大才子之一、雷州举人陈乔森所书。“太和一岳”,其意是指阴阳会和、冲和的元气为太和,“太和”就是道。“太和一岳”,其意就是指道教的一座名山。
上得二楼,便是“观音阁”。凭窗展望,居高临下,整个“真武堂”建筑,左抱夏河里,右抱苏楼巷,俯瞰南亭街,遥望南渡河,真是气势夺人。
“观音阁”内两旁挂有清康熙进士、福建巡抚、闽浙总督、岭南三大廉吏之一的陈瑸撰写楹联:“圣神天纵,忠义天生,曰孔夫子,曰关夫子;到治用文,戡乱用武,山东一人,山西一人”。本是“观音阁”为什么却撰写“曰孔夫子,曰关夫子”呢?原来此阁除供奉十六只手观世音菩萨,还有孔夫子、文昌帝君、关圣帝。把三教合而为一,在全国名胜古迹中都是不多见的。“佛、道、儒三教”在各地一般分的清清楚楚,而雷州“真武堂”则打破常规,佛、道、儒、三教聚于一堂,确是罕见。
真武堂楼上楼下,藏有题词碑文很多,使人追思绵绵:一个“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的清廉堪嘉的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关心民瘼的贤相寇准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步入“寇苏二贤馆”,可见许多诗、画、联,其中有一联:“寇相遗踪,古郡留千秋正气;苏楼故地,斯民仰一代高贤”,可见千百年来文人雅士颂扬寇准与苏东坡也在情理之中。2008年,真武堂被广东省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