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兴义市的穿云洞,位于兴义老城的中心,占地500多亩,山上树木参天,花草郁郁葱葱,植物繁茂,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尤其是栾树花儿绽放的时节,展现出一道道靓丽的山间风景。
山上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丛中,每天来这里游玩的市民很多,有早晚爬山锻炼的,有中老年朋友唱歌跳舞的,也有外地游客到这里观赏兴义文化的,再加上山上百位的历史先贤的石雕,精美的“涵虚阁”、“大佛坊”构成了穿云洞公园的人间美景。
上图为老“东正门”,曾一度成为兴义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建于1998年,大门净宽5米,两侧小门宽各2米,是进入贵州醇酒厂景区及兴义八中的必经之路,因受交通影响,现已被拆毁,2017年4月重建为单排柱式牌坊。
兴义老城的铁匠街。
云南街与幸福路交叉口的立交处。
铁匠街往前,以街心花园为中心,这里基本算是兴义市的商业中心了。
穿云洞原名大佛洞,穿云洞故此得名。景区建筑始建于明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及解放后的1953年多次修葺。原有阁楼、云香榭、涵虚阁、赏荷楼等建筑,现多以无存。
每天来这里游玩的市民很多,有早晚爬山锻炼的,有中老年朋友唱歌跳舞的。
穿云洞公园一处进山口,很热闹的哦。。。
现在这里是老年人茶余饭后休闲聊天的地点。
百色的三角梅,不多见。
穿云洞因为洞内有王阳明的石像,当地人更愿意称其为“大佛洞”。是兴义人为纪念王阳明先贤留下的遗迹。
王阳明曾在这里剑气私塾,教书育人,他为兴义培养出了不少俊杰,便留名于世,兴义人都记着他,有人为他塑像、立碑,后来被人为的因素毁掉了。
“涵虚阁”后的“阳明洞”对于兴义的文化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助推的作用,留下了曾经有过的辉煌一笔。
夹竹桃花儿开了。。。
穿云洞山间蹬道。
在“穿云洞”卧牛山新建了“百子园”,塑立了100位我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圣贤在园中。
其中有三位与黔西南有着直接的关系:徐霞客(1587-1641),明代大旅行家,他的足迹曾经两次踏上过兴义的土地,并为兴义万峰林留下了“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和“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形胜”的高度评价,直到现在仍常常被人提起。张之洞(1837-1909),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他出生于兴义府,少年时代在黔西南度过。雷廷珍(1854-1903),字玉峰,贵州绥阳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精通经史,曾被誉为“黔中大儒”。

其中的雷廷珍对兴义贡献最大。光绪十三年(1887)兴义笔山书院建成,书院的主要倡建者刘统之即以重金聘请省内外有名的进士、举人来作山长。雷廷珍曾主讲于贵阳“经世学堂”。刘统之以重金迎聘于兴义,执掌笔山书院达三年,为山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人。刘显世(后任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治(国会议员)、刘显潜(后任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慎、刘显用、赵学坤、窦纯巷、魏盘溪、蒋兰台、袁庭泰、蔡岳(后任贵州军政府财政部长)等都是雷廷珍在兴义书院的门下桃李。
“大佛洞”明代依洞建阁楼五层,为穿斗式五重檐四角攒尖顶,通高20余米,顶层方形翼角,余为重檐单坡式二角造型,各层翼角皆鳖鱼翘尾式,上置葫芦宝顶,屋面为筒瓦、云纹滴水瓦当,每层均设万字格眼雕花窗,枋额皆施彩绘。登上门前11级垂带踏道,迎面耸立四根合抱杉木檐柱,檐下饰方格棂窗和花牙,稍间下设扶拦。后毁于明末清初战乱。清时迭经修葺,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重修恢复旧观。清末县人刘显潜集资续修,在后壁峭崖上翼而建“伫晖楼”,距峰修起“涵虚阁”,阁下岩畔筑屋三楹。称“友石轩”,于山下荷塘畔,建“芸香榭”赏荷长廊七楹,洞内设龛祭祀王阳明石像,柱有“景去人不远;石无土而高。”楹联一幅,故改穿云洞为“阳明洞”,并悬隶书匾于洞前阁额上,至此,穿云洞恢复旧观。清末民初文人聂尊吾为“涵虚阁”题联云:“揽胜登临三面山光一面水;屏虚结构二分人力八分天。”宣统二年(1910年),都匀人解炯撰《望穿云洞记》碑石立于侧洞口。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县人刘显潜补序《阳明洞记》刻石立于洞口右侧。
穿云洞公园对过湾塘河边,有条瓦月桥路,这里早晚都有集市,卖什么的都有,这是桥头买烟具的。。。
还有各种的纸烟,雪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