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鼎湖山游览,处处都有名胜古迹,自唐代以来,这里已逐渐成为佛教胜地。
庆云寺,广东的四大名刹之一。拥有300多年的历史,享有“禅、净、律三宗俱善”,“佛门福地”“五岭律宗第一”等盛名,已成为龙的传人礼佛祈福,观光朝觐的旅游胜地。
庆云寺是在莲花庵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犄和尚来到莲花峰,视若佛地,于是结草为庵,取名莲花庵。两年后,栖壑大师应邀到莲花庵当住持,随即大兴土木,把缓坡削成七级,倚山势构筑五层殿宇,至清顺治年间,规模渐大,到清光绪年间已有僧众达八百多人,寺内殿宇重重,堂室深邃,计有大小殿堂100多间,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
庆云寺按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寺宇落成后,栖壑大师见周围氤氲升腾,颇有灵仙之气,加之山顶有湖“天上将雨,湖先出云”,逐将莲花庵易名为庆云寺。
来到庆云寺,不能不品尝以“鼎湖上素”著称的斋菜,虽说是素菜,但也有很好听叫的响的荤菜名字,做出的菜肴似如称誉的一样的形象,如“真空太子肉”、“凉拌素海蛰”、“香脆斋烧鹅”、“迎宾素鸡”、“酱爆素黄螺”等等。
来庆云寺礼佛祈福,聆听钟楼里那1900公斤重的大铜钟发出的悠扬钟声,在清朗的诵经声中,平静的心境会自然得到启迪和升华。据香客们说,庆云寺还有三宝:千人镬、300多年的白茶花树和舍利子。

补山亭:位于庆云寺东50米的蹬道间。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坐西朝东,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2.5平米。四壁为砖墙,墙高4米。亭内左右壁均开了直径1.2米的圆窗,巧就巧在透过圆窗,亭外的景物可以借入其中,使得空旷的墙壁顿显生机。亭的前门为长方形,后门则呈拱劵形。亭顶为歇山式灰塑脊,四角斗拱向外延伸。下部砌墙作为亭廊。
亭内左壁嵌有清康熙年间高凉知府吴柯撰《鼎湖山庆云寺补山亭记》。左右圆窗的上壁书有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更是耐人寻味,无不使人感到此处的清净与旷远,让人生出遁入佛门如入纤尘不染的仙境里。
亭的前门上方的匾额是“律宗名山”,左右的对联是“百城烟雨無雙地,五嶺律宗第一山。”
两侧是陡峭的山野和密可遮风的沟谷雨林,脚下是湿滑的“路”,在溪涧的水中,枯枝落叶沉静在水底,那纹路、那颜色,都清晰可辨,可见其水质是多么的清洌。

这是我第三次拜访这座名山,除我们的说话声、脚步磨擦地面的声响外,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与超脱于世外,深深地悟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意境来,继续向前,烟云好像从雨林中慢慢升腾出来,我们终被它迷惑了,辩分不清是云还是雾,透过云雾行走的间隙,巍巍的群峰显露出它高耸峭丽的本色。

在欣赏着这些美景的同时,时不时的还会从嶙峋的山石间传来悦耳的流水声,细听起来似慢敲的鼓点,又似轻拨琴弦的合声,真是美妙极了,这也许就是应了“云液飞泉响万峰”的响泉声声吧!

高大的庆云寺牌坊,两旁的对联是:“凤鸣鼓响心原寂,竹翠花黄境自幽。”匾额是“洞上正宗”四字,牌坊的后面也题写着不同的对联。有兴趣的朋友游到此处,不妨多留意一下。
庆云寺坐西向东,随坡而建,在一个左右有山为依托,后有三宝峰为屏的坡谷间。由于山势陡峭,台阶特别的多,沿拾阶梯而上,时而登高走低,时而又要峰回路转,几乎是层层的盘绕上去。

霏霏细雨下的岭南“第十二福地”雕龙。
庆云寺山门前两侧“莲花历劫香初地,云液飞泉响万峰。”的对联,是由清广东名士彭泰来撰写,原字已毁于文革时期。此后所挂对联是由肇庆本地已故名人梁剑波所书,现在看到的对联是2010年1月挂上去的,是由鼎湖农民书法家卢有年经过四年的精心揣摩,按照原字意境所书。

庆云寺环境幽深,寺前第一级是宽阔的观景台,放置着吉祥缸和宝塔般的香炉;第二级以下是一个繁花锦秀百花争艳的大花园,有桂花圩、菩提花雨、兰苑花圃、方池印月等。寺后的三宝峰俨然如天然屏障,其余峰更是蜿蜒起伏,似如卧龙峻秀,把庆云寺衬托得越发凝重庄严。

一埕油换一埕水——庆云寺的传说
从前,有户人家的女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多方求医不奏效,因为医病用钱,生活一天天地困苦下去,有天晚上,其母做了一个梦,梦见观世音菩萨叫她带一埕油上庆云寺添香油,然后在寺里装一埕水回去饮用。第二天,她们照着做了,不久女孩的病就渐渐好了,而且体格也一天天强壮。远近的村民知道这回事,都纷纷仿效带一埕油上山换一埕水。人们都说鼎湖山庆云寺内的水是龙泉圣水,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居民到庆云寺都是经常带油换水回家睇屋(民间传说保平安之意),所以有一埕油换一埕水的传说。
鼎湖山庆云寺内的龙泉水发源于鼎湖山山水源头,山清水秀,树木品种繁多,名贵中草药数千种,水份从树根渗出汇聚成山泉,水里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植物养份,如用此水泡茶口感特别香醇、甘甜,经常饮用龙泉水有益健康,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大家不妨带些龙泉圣水回家。
庆云寺各层殿堂上的房脊、四角斗拱装饰物都不一样,又都有其显著特点,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的文化历史底蕴,是很值得人们从不同侧面去观赏它的。。。
借得庆云寺内墙壁的碑刻《咏梅百首》中的二首“闻说顶湖梅树点,上人折简报舒英。何当鼓棹灵山峡,玉骨冰姿问我迎”。“谁知岭峤气炎热,花谢花开不及旬。啸傲山头聊自放,残香剩粉坠花茵”。来描述旧时的文人雅客对鼎湖山的赞美之词一点都不为过。
屋檐下的药师十二神将图。
庆云寺还有一大奇观,虽然地处山峦的半山腰,但殿宇房顶是终年的一尘不染,而且谁也不曾到屋顶上去清扫过落叶,据传说,这是因为庆云寺常年都有神灵的庇佑,所以连枯枝败叶都不会落到庆云寺的殿宇屋顶上。
据我所知有此奇观的还有峨眉山的伏虎寺和武夷山的崇仁禅寺,不妨有旅游到此的朋友可以仔细看看。如此神奇的景象,你说神奇不神奇,眼见为实。当地的人都怎么说,这怎能不叫我相信呢!。
鸡蛋花:又称缅栀子、蛋黄花、大季花等,在鼎湖山一带有很多种植,鸡蛋花又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之一,是老挝的国花,广东肇庆的市花。
还有许多花儿,实在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可爱的小猫儿,见人一点都不害怕,喵喵的叫着,怎不讨人喜欢呢。。。

紫荆花儿开了。。。

在去庆云寺的山间蹬道的两旁,你会发现古树浓荫似盖,葱笼茂密,早就从书本上浏览得知鼎湖山其高等植物多达一千七百多种,结构复杂,生态多变,有桫椤,苏铁等子遗植物,也有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稀有植物。是世界少有的一种森林类型。近年来已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国际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庆云寺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得自然山水之灵秀,集幽清宁旷与超俗。。。

来到鼎湖山景区,循着溪涧和崖壁间的小道行走,是越往深处走,越发感到林木的茂密,它像是一把大的遮阳伞,遮挡住了外面炙热,此时的阳光也不知偷偷地躲到那里去了,我们的脚步似乎轻松了许多。高大的植物间缠绕着足有百年以上的老藤,又互相缠绕着着牵扯出更多的新藤枝蔓,藤条上结满了久久不去的苔癣,随眼望去一片葱绿,这就是鼎湖山区的热带雨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