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贝子府花园位于新街口东街,现深藏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原址最早为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人、世袭定国公的府园(又称太师圃)。
到了清代,据《啸亭杂录》记载:“诚亲王新府在蒋家房。”
诚亲王允祉,清圣祖康熙皇帝的第三子,大于其四弟雍正皇帝一岁,母为荣妃马佳氏。康熙三十七年初封诚郡王,康熙三十八年缘事,在敏妃(生十三子怡亲王允祥)治丧百日中擅自剃头,康熙帝曾谕宗人府:“敏妃丧,未满百日,诚郡王允祉并不请旨,即行剃头,殊属无礼,著收禁宗人府,严加仪罪,诚郡王应革去郡王爵。”,寻降贝勒。康熙四十八年,晋诚亲王。雍正六年,因坐贪利之罪复降诚郡王。雍正八年,复晋诚亲王。同年五月皇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丧,允祉于祭礼时来晚了,而且毫无悲伤之意,此事着被皇十六子允禄等人告发,以乖张不孝等论罪八款,削爵,拘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薨,以郡王例殡葬。乾隆二年追谥号为隐。
诚郡王允祉有妻妾11人,12子6女。其第三子弘晟,母为嫡福晋董鄂氏,初封世子,后被削爵。雍正十年诚郡王允祉卒后,其第七子弘暻承继为府主。又因诚亲王旧府位于官园,因改赐慎郡王,故于蒋家房(新街口东街)重建新府。弘暻于雍正八年由奉恩镇国公晋封贝子,故此府又称固山贝子弘暻府。
诚郡王的七子弘暻在雍乾两朝并没有过多的建树,现有的文献记载更少。但承继其父的爵位,一连降了二级,只到了固山贝子爵位,乾隆四十二年卒。其三子永珊袭镇国公,嘉庆二年卒。其孙绵策(永珊第三子)袭辅国公,嘉庆五年卒。其曾孙亦果(绵策嗣子)嘉庆六年袭不入八分辅国公,已无资历在住其府,着另居它处。嘉庆初年,此府改赐嘉庆四女庄静固伦公主为府。

庄静固伦公主,嘉庆帝第四女,生于乾隆四十九年,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七年按惯例被封为庄静固伦公主,嘉庆七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玛尼巴达喇郡王。嘉庆十六年卒,年二十八岁,可谓正值青春年华的芳龄。
庄静固伦公主额驸玛尼巴达,嘉庆七年袭其父之贝子爵,道光十一年晋贝勒,次年卒。其子德勒克色楞袭贝子,咸丰七年卒。其孙索特那木色登袭贝子,光绪六年卒,其曾孙棍布札布袭贝子,到了清末至民国年间府园续传到棍布札布,也就是庄静固伦公主的曾孙。此府后被称为棍贝子府,棍贝子府之称则由此而来。
清华大学《建筑史》丛刊主编贾珺先生曾在<北京西城棍贝子府园>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院中大池形态近于长河,长度超过150米。主要的景致沿水池纵向展开,水池两侧的的假山以土山为主,局部堆叠青石,并略有几块湖石点缀。假山对外围视线进行阻隔,人在园中,分别从两端看去,如在郊野山峦长河之间,很有清幽的感觉。
‘园中曲池北端设入水口,可引西海水进园。这是经过皇家特许的引水条件,与前海恭王府园、后海醇王府园的情形类似,远非缺水的其它内城府园所能企及。’
园中花木并无特别珍异的品种,主要以槐、柳为主,其中不乏高大的古树,密如茂林,进一步从四周遮住围墙,隔绝出一大片世外之境。
山上的方亭处于中心位置,向南、北、西3个方向可瞰园景,向东则可纵目远眺。园北墙外即为西海,因此北部地段特意加高,应有登高借景之意,可惜现在视线已经为高楼所遮掩,无法与外部优美的西海风光相映照了。
此园岗阜连望,溪河萦绕,林木清幽,亭榭简约,确实是清代内城王公府园中的一个独特佳例,能够大致保存至今,纯属幸事”。
朱家溍先生在《故宫退食录》<北京城内旧宅园闻见录>中曾对该园作出很高的评价与描述:“棍贝子府园的布置,在北京一些宅第园中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局势相当宽敞,而台榭很少,在塘的的中间堆了一带土石相间的洲渣,后面是不高的土山,配合着水滨的古木,非常清虚潇洒,大有倪云林画意”。

来到府园游览,原先的府邸宅院大都无存,惟独府邸花园的景致大多完整的保留着。漫步于其中,真是感叹在这人车川流不息的积水潭医院内,竟然还有这样一处闹中取静的府邸园林。
欠缺的是花园的南部曲池与两岸的房舍正在修缮之中,要不然这其中的美景也会摄于片中。
历经沧桑的棍贝子府花园,已于一九八九年八月被北京西城区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