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2012-07-12 08:57:12)
标签:

香山

黄叶村

曹雪芹

题壁诗

图文

分类: 广角视野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刚多云的天气,自踏入黄叶村不久则细雨霏霏,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时间的巧合,让我们在沥沥细雨中感受曹雪芹正在伏案沉思揣摩着它那红楼梦中的一景一情。


    来到黄叶村,就会联想到当年的黄叶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难从曹雪芹的好友英亲王阿济格五世孙敦敏的“秋色召人上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中找到对曹雪芹生活环境的描写。


    至于“黄叶村”的来历,有的人说,“黄叶村”是泛指秋冬之际这里林木茂密黄叶遍地而名,有的人更是把郑板桥游历卧佛寺赏秋景的即兴诗“西风肯结万山缘,吹波浓云作冷烟。匹马寻径黄叶寺,雨晴稻熟早秋天”的一句“匹马寻径黄叶寺”也牵上了边,毕竟卧佛寺离此只是咫尺之遥。到底“黄叶村”有没有,还是各种说法不一,也许“黄叶村”并非指的具体村名。


    关于曹雪芹的故居以及后来是否定居在香山脚下的正白旗北上坡,也多有争论,甚至有人认为曹雪芹的故居是踪迹难寻了,还有人说,曹雪芹住香山卧佛寺南峒峪村附近,后来因房屋倒塌,迁到了白家疃。但红学家们还是在浩瀚的文字资料以及口头传说中找到根据,那就是曹雪芹刚来北京城的住所——崇文门外蒜市口的十七间半是曹雪芹一家最初的落脚地无疑,这也是红学家们一致公认的曹雪芹故居,至到晚年迁居到了西郊。


    曹雪芹,名霑,字芹溪,一字芹圃,满洲正白旗包衣管领人,其祖父曹寅,清康熙时为江南织造。其父曹頫亦为江南织造,雍正五年,曹家因为亏空罪被抄家而去职,雍正六年,也就是第二年,当时才13岁的曹雪芹随全家迁回北京。因曹家败落,曹雪芹的中年时期受困于北京西郊,著书《石头记》。清乾隆二十七年除夕卒,终年40余岁。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一座院落门前的招牌是雪芹茶肆。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进得院落,甬道边一处石刻引人瞩目。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茶馆里并没见有人喝茶,周边的文化氛围都很好,如若泡上一壶茶,有个三五知己,聊聊曹雪芹的人生轨迹,谈谈《红楼梦》这部巨著,随着茶香的漫溢,自然会有一种超乎寻常且时光倒流的感觉。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在翠竹的掩映下,一尊塑像下的曹雪芹正在专注着什么?也许是感叹他的蹉跎人生,也许是凝神思考着他的《石头记》。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正白旗39号,位于正白旗北上坡,院内有4间座北朝南的旧式营盘瓦房,东边3间两明一暗老屋,为曹雪芹的卧室。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最西头是个单间,为曹雪芹的书房,这里是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地方,取名“抗风轩”。

    如果真是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地方,或是取名“抗风轩”的这间老屋。那真是曹雪芹在历经了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磨难后的人生超脱剧变。如此才萌发了曹雪芹“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磈礧时”的奋发宏愿。写下了光耀千古的巨著《红楼梦》。正如他的好友敦诚所赞“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

    那么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现题壁诗并认为是曹雪芹著书的故居的人又是谁呢?原来却是一位北京27中普普通通退休教师,出身满族正白旗的舒成勋老人,这在当时都有相关的报道。

    正是舒成勋老人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获得了这个了不起的意外发现,但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争论,到底这个老屋和黄叶村是不是曹雪芹的故居与著书《石头记》的地方,始终在红学界争论不休。还是北京的一位名叫张行的中年人,在看完舒成勋老人的墙上的文字后,联想到了他家的旧藏,是一对黄杨木的书箱里,上面的字体与文字又和这间老屋的题壁诗惊人的相似,“这个做工精细的木箱上明确的刻着乾隆二十五年,这正是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此外在其中一个书箱的右上角,赫然写着“题芹溪居士”的字样,芹溪居士正是曹雪芹的号,这足以说明这对书箱正是送给曹雪芹的。而在书箱的落款处,人们发现了“拙笔写兰”四个字。专家认定,这两个字的笔迹与题壁诗中的拙笔二字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原来在书箱的背面,还有另外一种笔迹,罗列了原来书箱里所装的书稿。并且反复提到一个女性,叫做芳卿。传说曹雪芹在西山生活的时候,曾经与一个叫杜芷芳的女人再婚过。这些字会不会是曹雪芹的亲笔题字呢?”

    但也有许多红学研究者认为,这都不足以认定此处老宅就是曹雪芹的故居,,一时学术界颇有争论。尽管有的人希望把这里定名为“曹雪芹故居”,但学术界历来以严谨著称,在没有充分反复论证与红学家一致公认的情况下,是不会盲目做出的。但有一点是一致肯定的,那就是曹雪芹当年创作他的《红楼梦》是在西山一带是无容置疑的,不管是不是香山脚下正白旗北上坡39号这间老屋。

    对于红学研究者们来说,在香山脚下的黄叶村建立的“曹雪芹纪念馆”也许是件好事,既有利于学术交流又可以纪念曹雪芹先生,对于旅游者来说,到这里也会感怀曹雪芹的人生轨迹以及他留给我们的不朽巨著《红楼梦》。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曹雪芹的家世与其所著的《红楼梦》始终是红学家们研讨对象,但历史留给的资料并不多,至于曹雪芹的形象描写更是少之又少,裕瑞(大清豫亲王多铎五世孙)在其《栆窗闲笔》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曹雪芹生前的鲜活画像:“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虽然裕瑞出生的年代离曹雪芹已去世近10年,但其听闻父辈之说传,应当是可信的。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这些字体与一旁的批注又是谁所写、谁所批注的呢?是曹雪芹留下的字迹吗?让人顿感迷惑。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红楼梦》第一回中写到的。就是这短短几句话,站在题壁诗前的我已感慨良久。


    在世界文学史上,还没有那一部恢宏的巨著,在还没有完成前,能像《红楼梦》这样在民间已经流传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由于曹雪芹所处的历史背景,自然与那些王爷及宗室文人有着紧密的关系,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甚密关系,他的《石头记》首先在他们中间传抄,然后才逐渐走向社会各阶层,为世人所熟知。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一部千古绝唱的奇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于满清贵族生活经历的深刻了解,对于王府生活的熟悉,对于公子王孙哥儿的认识,也许是最重要的。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妙极是石头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这些诗句,几乎占满了老屋西墙壁,其布局有序,有的书写成菱形,有些又形似扇面,绝大多数字迹笔体相同,多出自“拙笔”之手。这些诗后所注的“拙笔”二字,据专家考证就是曹雪芹的晚年好友鄂比。也许这是他与曹雪芹在诗文交流时所用自谦用语吧!



   位于老屋西墙壁的题壁诗抄录于下:

                                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
                                口口为人临月境,口口口口照花香。

                                          六桥烟柳
                                疏柳长烟远自迷,六桥南北带沙提。
                                乱分雌霓连蜷卧,深敝娇莺自在啼。
                                红出夭桃销处薄,翠愁芳草望中低。
                                赤栏杆外青云满,曾见苏公过马蹄。

                                富贵途人骨肉亲,贫贱骨肉宜途人。
                                试看季子貂裘敞,举目亲人尽不亲。
                         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录于抗风轩之南几拙笔学书

                                吴王在日百花开,画船载乐洲边来。
                                吴王去后百花落,歌吹长岛洲寂寞。
                                花开花落年年春,前后看花应几人?
                                但见枝枝映流水,不知片片坠行尘。
                                年年风雨落台畔,日暮黄鹂肠欲断。
                                岂惟世少看花人,从来此地无花看。
                                          偶录锦帆泾


    有的红学家认为题壁诗有旧体诗九首,对联一副,断句若干,大多是明清人所作,没有一首是曹雪芹的作品,更谈不上与曹雪芹的思想挂上钩了,至于“这个‘拙笔’,总不至于跑到曹雪芹的家大肆涂抹,写满一墙吧?”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远福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真不错!


                                   困龙也有上天时,甘罗发早子牙迟。


    这里要说的是,题写在西壁上的“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实际上是一幅对联,它是鄂比送给曹雪芹的。鄂比是何人?他是曹雪芹在西山结交的好友,是八旗的兵丁。据记载,早在1963年初,未发现这些题壁诗之前,香山一带民间就早已流传着这幅对联,后来红学家吴恩洛、周汝昌等探访过香山正黄旗张永海老人,也曾听他说到过,这是曹雪芹的朋友鄂比写的,但跟1971年发现的正白旗39号题壁诗,只有一个字和一个词的不同,具体验证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这幅对联原是鄂比称颂曹雪芹的为人与性格的,读到这些文字,我们就好象见到了那位远富近贫、以礼相交的一代大师曹雪芹了。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鱼沼秋蓉

                                  放生池畔摘湖船,夹岸芙蓉照眼鲜。

                                  旭日烘开莺绮幛,红云裹作凤雏缠。

                                  低枝亚水翻秋月,丛昙含霜弄晚烟。

                                  更爱赤栏桥上望,文鳞花低织清涟。


    来到黄叶村,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曹雪芹后半生落拓、潦倒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研究他“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著述生涯,提供了真是可信的依据。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黄叶村周围看上去有10几座极似藏羌民族的“碉楼”,完全是石砌而成,据说清代的时候这里是正白旗“健锐营”驻地,曹雪芹的挚友英亲王阿济格五世孙敦敏在诗歌里提到的“古墩”,指的就是这些碉楼。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曹雪芹生前能书,能画,更是倾其毕生的精力写出了《石头记》一书。他晚年著书的地方在学术界虽然争论不休,但其挚友敦诚“残杯冷灸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诗句几乎已成为定论。也就是说在曹雪芹去世之前这一时期,一直在香山一带生活、写作,成了争论各方最后达成的共识。40余年前,在香山正白旗发现曹雪芹的故居,以及流传于香山一带的传说,轶闻,更加侧重了这一说法,从香山民间流传的曹雪芹的传说来看,曹雪芹其人、其事被描绘得更为生动具体,对于我们认识曹雪芹,认识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有一定的裨益与帮助。这不能不说是当时震惊红学界的发现。


何不写上三两句,黄叶村里寻雪芹

    面对如此景致,想起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曾在《题芹溪居士》的诗句:“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