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2011-10-20 09:18:28)
标签:

穿越

京西古道

门头沟

圈门

峰口庵

分类: 行走京城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循着朋友的“路书”,借着秋高气爽的好天气,踏访了位于门头沟的京西古道中段。

    京西古道,是以西山大道为主线,连接了众多支线,逐渐形成了古时京城一个西煤东运的道路系统,西山大道在王平口以东为界点,又分为北、中、南三线,分别从三家店、圈门、潭拓寺进山,汇合于王平口。王平口以西古道经木城涧、千军台,翻越大寒岭经七里沟进入清水河谷,随后古道过斋堂,上黄草梁在七座楼分路,一路向北出市界到河北的麻黄峪:一路向西经灵山古道出市界到河北的孔涧。

    游走京西古道,好像是在研读一本厚重的史书,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沧桑,记载了太多的岁月留痕。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从圈门370路公交站前行不远,即可见玉河古道上的第一座古建筑:圈门戏楼。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圈门戏楼是建在高1米左右的石砌台基上,虽然已用铁栅栏围挡,正在维修,建筑的立柱、横梁等多处已暴露出原有底色,但其建筑雄浑的风格,还是被完全保留了下来,在细看旧有的棂窗、外檐的砖雕更不失秀雅,横梁与立柱间,那饰以腾龙、祥云的木雕构件更是气派不凡。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征得施工人员的许可后,进到戏台里,仔细的观看了戏楼整个木建筑结构布局。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戏楼内悬梁下的大匾刚刚重被新被油饰过,匾额的题款是大清道光庚寅、同治己已重修,上有“歌舞升平”四个金灿灿的大字。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从戏楼一侧的小路往西走,走不多远就看到圈门了。圈门又是一座过街楼,也是一座关城。它横跨在古道和门头沟之上,坐东朝西上面曾建有文昌、药王两庙。但从城楼顶部的黄绿琉璃瓦来看,其当初的地位不可小视。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圈门又是进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道关口。可见当时无论是朝廷,还是商人对其存在是多么的看重。今天这里已是从中道步入京西古道的起点。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圈门过街楼始建年代说法不一,但从文献上看,最近的一次突发洪水冲毁圈门是在清乾隆时期,当时朝廷还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白银、人力进行重建,从戏楼的重修匾额来比较,恐怕圈门的最后一次修缮,也于戏楼同步。今天我们看到的圈门,当初可不止是这一个,上面那座桥的下部,原本也是一座圈门,因年久失修瘫塌而毁。改造成现在这个样子。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从圈门进去,它所在的这条山沟,也被先民们取名“门头沟”。门头沟自此开始,往西一路向上延伸。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从进入圈门里的门头口村算起,就想发现些深宅老屋,但这些努力没有成效,走在村里,见到的多数民居都被修缮或被改造过,没有过多的装饰构件,朴实无华,但历史的沧桑犹存。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圈门内散居着很多自然村,房屋基本都是沿沟而建,由于历史的进程,现在的村与村之间在外人眼里已很难界定其村界了,刚刚行走在门头口村,一会儿又跑到了另一个村子。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这是宽街村的一处院落,油漆剥落的旧宅门,或多或少给我们带来了时光穿越感。在细看春节期间的门神、对联还很清晰。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见一村民很有雅兴,摆弄欣赏着鸽子,一只小狗狗蹲坐在台阶上,见有人过来又是摇头,又是摆尾,甚是可爱。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村落两侧的民宅及道路。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横跨过一座单孔古石桥,就来到了三店村,在西店村口的影壁墙上看到了描绘有太平鼓的画面,并有太平鼓发源地西店村的文字,这让我感到很好奇,也唤起我浓厚的兴趣,单从太平鼓来讲,太平鼓又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形式,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清初已盛行于京城,据查证京西太平鼓以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曾亮相于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可见其扎根民间之深以及其在门头沟诸村的影响力。

     真不凑巧,要是赶上什么年啊、节儿的!一定会欣赏到这种优美的舞蹈。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走出三店村,不远处已见京西古道风景区的牌楼。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在村子里行走,能见到很多用碎石、粘土垒砌的院墙。这家台阶一边,是院落的主人刚刚自己动手脱模打造的蜂窝煤。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这家大门外,主人还保留着传统的影壁。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瞧!这家门外的装饰和放置在外的小石磨。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在往前行,村落已稀,路也七扭八拐的通向大山深处。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幽幽古道已部分被水泥公路所替代,但两侧硫黄色的岩体非常醒目。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横岭处在门头沟的这条山沟的中部,西距圈门3华里。来到这里,你会看到一条从九龙山北大梁延伸下来的山腿几乎要把山沟拦腰截断,古道也因此在这里翻岭而过,留下了天桥浮关城和三义庙遗址。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三义庙遗址仍然高距于天桥浮关城之上,来到这里,蒿草已高,三义庙的10几间房屋已残破不堪,几乎占据了关城上方及两边山梁上的一大片地方。

    当我们面对早已被废弃的的天桥浮关城与三义庙,感触是沧凉的。

    由于横岭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据记载,这里曾在30-40年代先后成为中日及国共两党武装斗争的分界线,今天横岭上留存的明碉暗堡就纪录着这一切。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三义庙遗址现仅存残垣断壁,从残存的殿址,立在门口的沧桑古槐和华美的雕石构件上,我们可以推想到它当年的繁盛场景以及先民在这里曾经有过的精神崇拜与寄托。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一人多高的蒿草,几乎把古道掩盖,但山梁上的古槐见证了它的历史。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过龙浮山庄不久,离啦啦湖已不远。从圈门至啦啦湖全程约4公里,一路走来,已爬升高度近400米,没有耗费多少体力。这4公里路段,多为水泥公路,也有有部分古道穿插其间,虽然有多条道路互相交叉重叠,但最后都要殊途同归,并没有歪门邪道可寻,更无迷路之忧,且沿途村庄的民宅、废弃的小煤窑窑口散布其间,也很有看点。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天梯”,在那10余米高陡峭石壁上开凿出的台阶,用肉眼观测其坡度,仰角几乎超过70度之多。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天梯”也是古道的看点和体验处,顾名思义,不管上下,都需要手脚并用才行,有一定的危险性存在,但又是一条很明显的上山路线。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到达门头沟最上面的啦啦湖村内,古道又复现,村内只有几户人家,在村内有个岔口,向左应该为古道正路,向右的路虽说也通向山上,但要绕道很远。正是这个岔口,使许多初到这里的穿越者,多走了许多路,耽搁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行到这里,为了必免走错路线,曾向当地村民打听正确的路线,村民们都说:“一直走就上去了!”按照他们所指的方向往深处走去,进去50米已分辨不出哪条小道是正确的,因为乱石横挡,树木、藤条又很密,左右又同时出现好几条被人踩踏过的小道,该走哪条好呢?很是迷惑。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只能弯着腰、低着头穿过这低矮的树丛,随时留意脚底下的碎石,搜寻着古道继续向前行进。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这里没有路标、更没有方向牌,完全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的自然生态系统。走在上面也很少遇到游人,正是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才吸引着众多旅游爱好者的穿越。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终于穿越出这段古道,见到了水泥路,视野也能开阔出去。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在啦啦湖之上,回眸门头沟。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废弃的煤矸石,塌落散布于山脚下。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从圈门一路走到啦啦湖,古道从这里又开始了艰难的“十八盘”路段。“十八盘”这段崎岖不平、艰难拔涉的山路,在5华里的路程中,骤然上升了410多米。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大小不一的岩石,砌成的古道最宽处6米,走在这条当时的“国道”上,让人怎不感慨万千,叹息我们的先祖为求生存,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和毅力。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峰口庵又称峰口鞍,处于山梁的低坳处,形为马鞍,由于年代久远,已无确切始建年代,见于文献的记载明代已有。峰口庵曾为玉河古道的重要隘口,现存石砌关城高5米,宽3米,进深6米,南北两侧尚有石墙连接,以横拦山口,扼守要冲。这个曾令商贾、马帮驮队进出,川流不息的重要关口,如今已是荒芜颓败着,很难再现其昔日的繁忙景象了。

     出了关城,其西北曾有一观音庵,现仅有几块断碑倒伏在古道上,文字看上去,也早已模糊不清,不知是否记载着它的一切。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过峰口庵关城,古道在此又分岔出3条小道。上图在树上挂的红绸条,是某个穿越团队挂的,但在附近的小树叉上还有2处很明显的标示牌,是中国紧急救援联盟所挂的方向标,其上简单的标示着去往王平口、潭拓寺等地的方向,还详细的标注着此处的经纬度,以及救援电话,这应该引起穿越爱好者的高度重视!因为一但天黑,很容易迷路,即便是非常熟悉此路的人,山高路险,也很难下山,更何况初来咋到的旅行者呢!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见到一只小小的螳螂跃然在古道上,难到你也敢阻挡我们的步伐。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这里有很好看的风景值得我们驻足欣赏,当我们站在峰口庵关城的山梁上,回首西望,脚下是另一条大沟-花儿沟,它蜿蜒曲折的通向几十里外的王平口,更远处则是峰峦起伏、延绵不断的群山峻岭。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向东看:近处美景门头沟一览无遗,再向远处看石景山、北京城赫然在目。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眼前看,山楂树已结满累累硕果,那红红的颜色,诱人的姿色,好像正在等待远方的朋友来品尝。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在峰口庵关城西南200余米的一处赫色崖壁处,令人震撼的影像显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古道经开凿而形成了一段一米多宽,13米长的石路,这就是西山古道著名的“蹄窝”留痕。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的雕刻,历经千百万次马帮铁蹄的敲击,历史竟在这里留下了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150余个深浅不一的蹄窝,最深的达到20余公分。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看着阳光照射下闪烁生辉的蹄窝,我不得不发出由衷的感叹,深刻地体会出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最后两句词在此时的意境。

 

【京西古道】——穿越圈门-峰口庵
   
    在京西古道上亲自走一遭,感受一下其历史留下的遗风,也许会在徒步穿越的体验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