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九四二》讲的是一个逃荒的故事。老东家范殿元的逃荒经历是电影的主线,大灾之年,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
http://s7/mw690/73168e99t7b3c0d003356&690
   
一因天灾,一九四二年夏到一九四三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五百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寥寥中原,赤地千里,饿死人数达三百万人之多。
   
二因人祸,国民政府救灾迟缓,贪官污吏层层盘剥,救命粮发不到灾民手中。
   
三因兵灾,百姓归纳出的“水旱蝗汤”四灾中,除水灾、旱灾、蝗灾外,将河南驻军汤恩伯的兵灾也列为一灾。在电影中,蒋鼎文言到:“饿死一个灾民,地方还是中国的,士兵饿死了,要亡国。”
   
四因皇灾,日本人对中原地区的烧杀抢掠。
   
以上四种灾害,在电影中已经交待的比较明确,也是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不再赘述。冷静的想一想,就家庭悲剧的形成来说,老东家本人难道就没有责任吗?
   
先看老东家的人品如何?
http://s7/mw690/73168e99td0589c2868b6&690
   
他亲眼看到少东家要强奸民女花枝,只是嘴上骂了一句“牲口”,并没有制止,有欺男霸女嫌疑;外村灾民到他家吃大户的关键时候,长工栓住并不想替他到县里搬兵求救(最后老东家拿出三块大洋才成交),可见平时他只知盘剥,对长工毫无恩情;老东家家里的仓房里存放着村里仅有的粮食,但他舍不得拿出来救济本村乡亲父老,包括他的长工瞎虎都饿的身上没劲,最后少东家喊出“一人三升小米,跟龟孙干了”,乡亲们才动手和外村灾民发生了械斗,可见老东家父子全都有“有米能使鬼推磨”的观念,是典型的为富不仁。
   
少东家开枪杀人,导致矛盾升级(刺猬带人来,本打算吃顿饱饭就走),混战中少东家被刺死,老东家家里的粮食别抢,房屋被烧,被迫出去躲灾。老东家计划不周,用人不当,导致此劫。
   
再看老东家决策的荒唐
   
灾民出门寻吃的,叫逃荒,逃荒是无目的的,走到哪算哪,哪里能讨到饭就去哪。而老东家的躲灾就不一样了,他有粮食,吃不愁,躲灾,无非要避免灾民的骚扰,找个亲戚朋友一投靠,或者山庄窝铺一钻,就躲过去了,没想到老东家和灾民一起上路了,这是决策的重大失误。
 
 
逃荒就逃荒吧,老东家还是高调逃荒,带着他的马车,带着他的粮食,带着他的银元,带着他漂亮的女儿星星,在浩浩荡荡的逃荒队伍里,老东家一家像狼群里的小肥羊,不出事才怪呢!
http://s5/mw690/73168e99td058a02e5f14&690
   
三看老东家的坑蒙伎俩
   
逃荒路上,少奶奶怀疑栓柱偷了她的嫁妆和体己钱,栓柱要撂挑子,老东家又以自己漂亮的女儿为诱饵,哄骗栓柱随他逃荒,可谓卑鄙,难道他真的愿意把自己上过学堂的女儿嫁给一个穷长工?思想有所觉悟的星星本来可以通过参加抗日或回去护校,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由于老东家的一意孤行,最终星星沦为妓女。
   
灾民开始吃树皮,长工瞎虎要卖孩子,老东家认为是一出苦戏,答应借给瞎虎一小碗米,这碗米,本来是满的,看到周围都是穷人,老东家把碗里的米倒回口袋里一些:“这么多穷人,我也救不起。”,到这时候,还在缺斤短两,我一直不明白:为啥灾民不去抢老东家的粮食?
   
日本人轰炸后,不抗日的国军抢走了老东家的车、粮食、银元,老东家彻底沦为灾民,随后,儿媳妇饿死,老太太饿死,小孙子闷死,女儿星星以5升小米的价钱在大年三十被卖进妓院。
   
电影的最后,老东家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俺娘。(电影台词)
   老东家,好意思回家乡吗?
-----------------------------------------
本博文已被“莲花文学”推荐为精华博文,感谢圈内网友的支持!
http://s3/mw690/73168e99td074ee8461c2&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