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是什么?何谓知天命?
(2012-04-28 23:05:29)
标签:
天命现代化李凌下学上达育儿 |
分类: 儒家现代化 |
何谓知天命
鲍鹏山
鲍鹏山
孔子所说的五十知天命,是告诉我们人到五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五十知天命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我们先不说孔子的态度是什么。我们先看看一般人的态度:
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尴尬年龄。跟年轻人比老,跟老年人比又年轻。人到五十,面临着退休、面临着更年期、面临着眼睛发花、记忆衰退,似乎人生在走下坡路;
但是也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多年的积累,让你拥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饱含人生智慧,为人生事业再创辉煌做好了充分准备,厚积薄发。
那么,人到五十,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
天命是什么?
孔子说应该知天命。孔子在《论语》中,两次谈到“天命”,并且把它和君子的基本修养结合在一起:
第一次谈到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 尧曰第二十》),意思是说,不知道天命就不能称之为君子。
第二次谈到天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季氏》)
孔子这里所讲的天命,我们说有两点:
从客观方面讲,天命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天命包含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你生在这个国家,生在这样的家庭,拥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兄弟姐妹,这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些东西在我们出生之前它就决定了,这就是命!它是客观存在的。
从主观方面讲,天命包括人的道德责任、做人的准则等丰富的含义。人是有道德使命的,对自己你要过一种道德上的生活,你不能不道德。同时你还要富有建设道德社会的责任。你不仅自己要过道德生活,还得要为这个社会做出你自己的道德贡献。
“知”应该怎样理解?
以上,我们讲的是天命。那么,何谓知天命?这个“知”应该怎样理解?
我们说,孔子讲的知天命的这个‘知’内涵很丰富,概括起来讲有这么三点:
第一, 就是我们必须认知天命。
我们得认识到天命确实存在。生而为人,必须有所承担,这样的承担,无从推卸,因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命。
第二点,我们必须敬畏天命。
敬畏天命是不是我们就认命了,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听之任之了?既然一切都由命决定我也就不做主观努力了,就袖手旁观了?也不是这样!因为天命本身还包含着什么呢?包含着我们主观上的努力,尤其是包含着我们必须承担的道德责任。
第三点,就是我们必须履行天命。
知天命也就是知“使命”。我们说知天命一方面让我们有敬畏心,同时让我们有进取心。它不但不会让我们消极反而让我们更加积极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常常讲儒家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仁礼义。孟子曾讲过一句特别好的话,他说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居天下之广居,是说,君子要住在天下最大的房子里,不是说君子要住别墅,这个房子是什么?是“仁”;
立天下之正位,是说,君子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也不是说你住在一个最繁华的地段,正位是什么?是‘礼’;
行天下之大道,是说,走在天下最宽广的大道上,大道是什么?是‘义’。
仁礼义,实际上这三点都跟天命有关,为什么呢?认知天命就是仁;敬畏天命就是礼;履行天命就是义。因此儒家的几个最重要的词都跟天命有关。
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为你不知命就做不到仁,就做不到礼,就做不到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用孟子的话说,知道天命以后就怎么样?与民由之。带着人民走在天命的大道上;那如果不得志呢?独行其道。我一个人走在这条大道上。
五十知天命并不是指人到五十就应听天由命,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实际上是在强调要尊重人生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人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加更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更应该有所担当,积极面对人生,那这种知天命的的人生态度给孔子带来哪些变化呢?
《论语》有这么一则,我认为这就是孔子在知天命之年的一个宣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 宪问第十四》’,我已经不怨天了也不尤人了,我下学而上达。
什么叫下学?就是下行天道。
什么叫上达?就是上达天命。
对上我了解天命,对下我执行天道。所以在这个时候怎么样?知我者其天乎。只有天才能了解我。我知天,天知我,所以只能与天地晤对。
只能与天地晤对,当然有寂寞。能与天地晤对,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个知天命的人,具有超越常人的精神力量。一个只有自我功利盘算的人,只有欲望的力量,而不可能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也如此。
知天命的精神力量有哪些?
我们来看看,知天命的孔子,有哪些精神力量:
第一, 天命给孔子以义无反顾的使命感,是孔子精神力量的一个来源。
一次子路在鲁国的都城曲阜城,在城门旁边的小旅店住下,看守城门的人晚上就和子路聊天,你是从哪来的?子路说,我是从孔氏那个地方来的。这个人马上说了一句话‘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 宪问第十四》)你说的那个孔氏是不是就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那个人呢?《论语》把这句话记录下来了,司马迁把这句话又搬到《史记》中去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孔子一生的一个最好的评价。
天命不可为,但天命又让我不可不为,所以面对着不可为的这么一个最终结局,我还得要义无反顾地去为,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大凡成大事之人一定有这样一种精神。太聪明的人为什么成不了大事?太聪明的人往往就是知其不可,不为了。你说孔子知其不可在为,他是没有改变那个时代的世道,但他改变了整个的中国历史。
第二, 知天命还能够让孔子达到一种很坦荡的境界,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有个学生叫公伯寮,这个学生很糟糕。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在季桓子手下做家臣。公伯寮在季桓子面前说子路的坏话。最终导致季桓子不再信任子路,导致子路丢官,直接地和间接地导致了孔子丢官,所以这人很糟糕。有一天,一个叫子服景伯的人,是鲁国的大夫,就到孔子这来说,你这个学生太糟糕了,如果你允许的话,我把这个公伯寮给杀了,给你出口恶气。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我的道能够实行是命,我的道不能够实行也是命。‘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 宪问第十四》’公伯寮能改变我的命吗?他与我无关。
这是什么?这就是不怨天不尤人,把命运看穿了。当我们把命运看穿以后我们会得出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小人也是我们的命,你说我碰到小人我很生气,你生气就是跟你的命生气。为什么?你为什么碰到他,碰到他也是你的命嘛。所以到了这一步,你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第三, 知天命让孔子变得非常淡泊宁静。
孔子讲过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谁不想富贵啊,可是孔子看待富贵怎么样,像天边的浮云一样,为什么?知天命啊,如果天命不让我富贵我凭什么要去强求富贵?如果天命让我富贵,那我得到了当然好。所以孔子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论语 里仁第四》’富与贵是人人都想要的,孔子很客观,谁不想富谁不想贵啊?富就是有钱,贵就是有权,谁都想。但是‘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不用正当手段去得到它,不要。
富贵如果是我们的命,得之,好。贫贱如果是我们的命,受之,也很好。粗茶淡饭,喝凉水,如果是命,那又何碍于我们欢乐呢?所以孔子讲‘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它既然是命我就受之,受之照样快乐。
肥马轻裘享富贵,如果不是命,那又何益于我们的快乐呢,你把它强求过来,真的就能增加你的快乐吗,所以孔子讲,君子啊,总有仓促急迫之时,有流离困顿之时,但既然是君子,承担了安顿天下的使命,那他就必须与仁同在。所以孔子说‘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论语 里仁第四》’无论你颠沛流离,无论你经过多少人生挫折,你都必须履行仁义,为什么?天命,天命所在。
【作者简介】
鲍鹏山,男,安徽省六安人,生于1963年。民革成员。现为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潜心研究先秦诸子数十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出版《寂寞圣哲》、《论语新读》、《天纵圣贤》、《绝地生灵》、《先秦诸子十二讲》、《说孔子》等十余部著作。央视“百家讲坛”深受观众喜爱的演讲嘉宾。
后一篇:意识层次的振动频率和能量指数